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
二、评估模式
继续坚持“自主开展、非行政性、 自愿申请、免费参评”等基本原则
三、指标体系
坚持“质量、成效、特色、分类”为 基本导向
四、数据来源
加强与第三方数据提供商和有关部门密 切合作,加大公共数据使用力度
五、体系设计
保持原有“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 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声誉”四个一级指标基本框
1. 科学设置参评规则 2. 完善成果归属原则 3. 创新结果发布方式 4. 强化后期数据服务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指标体系方面“六大”举 措
1.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构建“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 “毕业生质量” 三维度评价模式
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在校生质量考察指标; 首次试点引入在校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跟踪学生在学质量和毕业后“职业发展 质量”,将评价学生质量的话语权扩展到“系统外”。
反映不同地区、类型学科特色,从导向上克服学科“同质化”倾向,强化了学科特色、
社会贡献。地方高校、中央高校、部委高校分别用四个案列来反映各自学科特色贡献。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指标体系方面“六大”举 措
6.进一步细化指标体系分类,强化分类评估
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分列,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分列。指标体系由第三轮时 的7类拓展到9类,以体现学科特色。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发展中心
二、学科评估的发展历程
策划论证
• • • •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政府重视教育质量评价 社会多样需求 负责任的、有公信力的 第三方评估 2000 2002 2004 • • • • 第二轮 学科评估 331个单位,2369个学科 参评单位交口称赞 媒体评价总体良好 收到部分专家质疑 2006 2008 2009 2012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指标体系方面“六大”举 措
2.淡化条件资源,关注成效与产出
基于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的定位,进一步淡化“条件资源类”指标(如:师资队伍、 重点实验室等规模数量),更强调学科内涵建设的成果与成效。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指标体系方面“六大”举 措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评估模式方面“四大”举措
2.完善成果归属原则 SED
对于教师和成果的单位归属,教师按照人事关系归属,成果 按照“署名单位/产权单位”归属。 鼓励学科交叉合作,对于“跨学科”的成果,可以同时在多 个学科填写;同一教师在不同学科取得的成果也可以分别填 写在不同学科。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评估模式方面“四大”举措
4.强化后期数据服务
SED
为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学位授予单位,为所有参评 学科按照“自愿定制、有偿服务”的原则提供各级各类《学科发 展水平质量监测报告》。
四、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
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进展
今年4月22日,学位中心发出《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邀请各学位授予单位参加 新一轮学科评估。
• • • •
第四轮 学科评估 513个单位,7694个学科 省委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普遍重视 学位授予单位普遍参评
2016
第一轮 学科评估
• 229个单位、1336个学科 • 参评单位整体反映良好 • 未收到普遍关注 • • • •
第三轮 学科评估 391个单位,4235个学科 领导高度评价 各界普遍好评 媒体社会广泛关注
3.改进师资队伍评价方法
克服以往单一的“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性,改由列举“代表性骨干教 师”,由专家综合考察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情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指标体系方面“六大”举 措
4.优化科学研究水平评估,完善学术论文评价
改进ESI高被引论文的统计方法,打造“中国版ESI”,树立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通过学校填报, 将“ESI学科分类”与“中国学科目录”相对应;同时将ESI的前1%统计范围扩展到前3%; 落实五部委文件关于“论文评价和期刊评价适度分离”的精神,尝试推动建立中国版“顶级期刊”目录; 落实国家“扶持优秀中文期刊”精神,要求“代表性论文”中关注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 在“代表性论文”中增加考察“结构质量”,限定每位教师只能填写一定数量的代表性论文。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学科评估的比较优势
水土不服
天生缺陷
美新排名:缺乏教学质量,资源类指标缺乏
美国:新闻 与世界报道 (US News)
泰晤士排名:较难保证学校填报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英国:泰 晤士报 (THE)
QS排名:主观问卷的权重占整体权重50%以上,不利于客
观层面的考察 上海交大排名:过度强调学术研究能力,忽略了学科建设
4
我们将陆续启动学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学科声誉与权重调查以及部分主观评价指标 的学术评价,在确保主观评价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前提下,争取在春节前后正式发布结果。
四、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
学科评估的创新服务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
出台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学科评估作为检验学科建设成效、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 国和实现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动力,必须顺应“双一流”建 设要求,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双一流”建设,为学位授予单位
的高水平学科建设把好脉、服好务。
四、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
一、对接“双一流”建设,与时俱进自我完善
架不变,根据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考虑服务
“双一流建设”等新需求,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改进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
指标体系方面“六大”举措
评估模式方面“四大”举措
1. 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构建“培养过程质量”、 “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 三维度评价模式 2. 淡化条件资源,关注成效与产出 3. 改进师资队伍评价方法 4. 优化科学研究水平评估,完善学术论文评价 5. 丰富社会声誉评价内涵 6. 进一步细化指标体系分类,强化分类评估
3
注重基于客观数据的主观评价,坚持“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三结合
4
指标体系更全面反映学科发展现状,评估结果更权威、更科学、更公正
5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创新举措
在广泛深入、全面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学位中心凝聚大家的智慧,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综改精神,服务“实现 研究生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生教育强 国”,服务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战略发 展需求
谢谢
1.呼应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思路
•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 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以及“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重点内容; • 针对新要求新思路,学科评估对本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应 调整。
2.进一步凸显学科建设是基础的理念源自• •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一流大学是一流学科建设的结果; 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 向,鼓励交叉、特色发展; • 学科评估作为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质量的有效手段,已经被 誉为学科建设的推进器。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评估模式方面“四大”举措
3.创新结果发布方式 SED
第四轮评估将进一步淡化名次,按照“精确计算、聚类统计、多维发布”
的原则;
多元化发布评估结果,探索对部分单项指标(如“学术论文质量”)等进 行单项发布,引导社会关注学科建设内涵变化,减轻参评单位压力。
本次评价仍然坚持第三轮学科评估首创的“定量与定性、 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方法。
三、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十大创新举措 指标体系方面“六大”举 措
5.丰富社会声誉评价内涵
增设“社会服务特色与贡献”指标,采用“代表性案例”评价方法,体现学科对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4.坚持 “ 中国特色 ”的基本前提 2. 坚持 “中国特色 ”的基本前
• 建设“双一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基本原则, 学科评估的各项指标将进一步紧紧围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 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任务和建设创新型大 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坚持中国特 色,争创世界一流”的评价导向。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相关内容
陈湘玉主任
学位中心的转型发展
学科评估的发展历程
学科评估的改革创新
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
一、学位中心的转型发展
学位中心--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全 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服务范围:主要是三级学位,重点是研究生教育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校 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
全国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发展中心
1
2
截止至7月初,共有512个学位授予单位的7450个学科申请参评,其中高校参评率达88%, 参评学科数较上一轮增长了76%,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学科参评率更是高达96%。
3
现阶段,集中精力进行全面数据核查,按照“来源可靠、分类准确、依据无误、确保安全”的要求, 进行数据形式核查、证明材料核查、公共信息比对、重复数据筛查等,随后还要进行数据公示。
上海交通 大学: 武书连、 邱均平
的其他因素,武书连、邱均平等,基于外部公开数据资源
英国:全 球教育集 团(QS)
对大学综合水平进行排名,难以细化到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