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维脑路通治颈性眩晕效果好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及脑小动脉供血不足,引起患者出现以眩晕、呕吐、颈部活动受限的一系列表现。
诊断颈性眩晕,除依靠颈椎病史和眩晕症状外,还需要通过颈椎X线摄片及经颅多普勒检查来加以证实。
如果颈椎正侧位摄片显示颈椎增生,多普勒显示椎动脉痉挛,就可以明确颈性眩晕的诊断。
颈性眩晕的防治必须兼顾颈椎病与眩晕两个方面,但在眩晕发作情况下则要将重点放在缓解脑血管痉挛方面,以增加脑供血量,迅速缓解症状。
眩晕缓解后再针对颈椎病予以治疗,以减少眩晕发作次数。
当前针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案较多,其中纳洛酮与维脑路通或丹参注射液联合用药被认为是一个起效快、疗效好的方案。
纳洛酮具有对抗内啡肽、抑制钙离子内流作用,能够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细胞及神经传导功能。
维脑路通和丹参注射液能够扩张血管,缓解脑血管痉挛,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
纳洛酮与后两种药物联用,具有迅速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液状态,增加脑供血及保护脑细胞的临床效应,由此迅速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确定颈性眩晕的诊断后,可分别将纳洛酮0.8毫克与维脑路通0.5克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或将纳洛酮0.8毫克、丹参注射液40—60毫升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临床报道指出,连用3日可使80%的患者眩晕症状与体征消失,而后停用纳洛酮,单用维脑路通或丹参注射液维持治疗7—10天,以巩固疗效。
癫痫癫痫是反复性短暂性大脑功能失调,神经细胞有异常放电,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改变或丧失,同时有肢体抽搐、感觉异常、特殊感觉现象或行为障碍。
癫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继发性由脑内外多种疾病引起;而原发性则无病因可查,多在少儿时起病。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不伴意识障碍。
临床和脑电图变化提示开始的神经元异常活动限于一侧大脑半球的某一部分。
病灶在运动区表现为一侧口角或一侧肢体远端反复抽搐动作,发作部位遗留下暂时性瘫痪称为托德(Todd )瘫痪。
抽搐按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扩展(如从一侧拇指开始,向腕部、肘部、肩部扩展),称为杰克逊(Jackson)癫痫。
病灶在颞叶可有精神运动发作,如似曾相识感、不识感、视物变大或变小、恐惧、愤怒等症状。
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有意识障碍。
脑电图为单侧或双侧异常,在额部或额颞部者,又称精神运动发作。
有时可出现自动症,机械地重复某个动作,如搓手、咀嚼、摸索衣服等。
2.全面性发作:临床表现与脑电图改变均属双侧性。
3.失神发作:多见于儿童,发作时突然停止原有活动,两眼直视,茫然若失,阵挛性眼肌抽动,点头动作或上肢颤动,手中所握持物品坠落。
每次发作5~10秒。
脑电图可见规律性和对称的3周/秒棘慢波。
4.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又称为大发作,以意识丧失及全身抽搐发作为特征。
发作可分为3期:强直期,全身肌肉持续性收缩,约10~20秒;阵挛期,抽搐呈间歇性痉挛,可持续1/2~1分钟,同时口唇青紫,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反射呈伸性,呼吸逐渐恢复,有口吐白沫(或血沫),部分病例有尿失禁;惊厥后期,全身肌肉松弛,意识逐渐恢复,全身肌肉酸痛,疲乏,头痛或有情感变化。
强直–阵挛性发作在短期内频繁发作,间歇期意识持续昏迷者为癫痫持续状态。
5.未分类发作。
二、根据目睹发作者提供的有关发作的详细病史,诊断并不困难。
脑电图检查对确定癫痫和判断类型有价值。
对继发性癫痫应寻找致病的原因,作全面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作头颅摄片、头颅CT、头颅磁共振、血糖、血钙、肝肾功能、脑脊液检查,以及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三、鉴别诊断:主要是癔病性抽搐,常有一定的情绪因素,意识不丧失,无舌唇咬破或尿失禁,每次发作历时较长,过后对发作经过均能回忆。
【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生活要有规律,从事适当体力活动,防止过度劳累,不能从事高空作业、操纵机床、车辆驾驶及各种有危险性的工作,禁烟酒。
二、抗癫痫药物的应用1.药物选择:根据发作类型选择抗癫痫药物,失神发作首选乙琥胺,其次为丙戊酸钠,其次选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次选扑癫酮;特发性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与失神发作混合发生时,首选丙戊酸钠,次选氯硝西泮,乙琥胺加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
2.药物剂量:口服由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通过监测血浓度以调整用药剂量。
3.合并用药:通常用单药控制发作,疗效不满意,可联合用药。
4.服药方法:大多数药物可在饭后服用,以避免胃肠道副作用。
苯巴比妥可在睡前1次口服。
5.药物副作用:各种抗癫痫药物都有多种副作用,如皮疹、恶心、呕吐、嗜睡、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粒细胞减少、贫血、肝肾功能损害、多毛症、齿龈增生等。
6.治疗终止: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与单纯部分性发作在完全控制后2~5年,失神发作在完全控制后6个月可逐渐减量,停止治疗。
7.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治疗可选用:地西泮(安定)10~20mg,静注,每分钟不超过2mg,以后用地西泮50~1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缓慢静滴,每日总量不超过100~200mg;苯妥英钠0.2~0.5g,缓慢静注,不超过50mg/分钟;异戊巴比妥钠0.5g加入50%葡萄糖40ml中,缓慢静注,并密切观察呼吸与抽搐情况,如有呼吸抑制现象可随时终止用药;10%水合氯醛20~30ml,用等量温水稀释,保留灌肠;氯硝西泮1~4mg,缓慢静注。
三、手术治疗:对部分性癫痫、脑电图显示局灶性病变者或难治性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难治性癫痫:除用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外,可加用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
加巴喷丁每日剂量900~1 800mg,拉莫三嗪每日50~100mg。
五、癫痫持续状态的辅助治疗:发作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高热脱水时应降温、补液,有颅内压增高的可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同时注意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六、对继发性癫痫除控制症状外,还应病因治疗。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主要指由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硬化所致的脑梗死,既往称为脑血栓形成。
本症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诊断要点】一、一般症状1.好发于中老年有动脉硬化症及高血压患者。
2.常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有家族史者。
3.起病:多呈卒中样起病。
4.病程:可表现为一过性或可逆型(TIA或PIND)、进展型或完全型。
5.前驱症状:可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
6.先兆症状:可反复多次TIA发作。
二、定位症状与体征1.颈内动脉受累征:交叉性失明——偏瘫二联征,交叉性霍纳(Horner)——偏瘫二联征,发作性晕厥——偏瘫二联征,精神障碍——偏瘫二联征。
多数常有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或失语,并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进展呈痴呆状,少数可无症状。
2.大脑前动脉受累征:主干受损常有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皮质支受累常表现为对侧下肢的皮质型感觉及运动障碍、精神障碍、遗忘、虚构、大小便失禁等;深支受累可致对侧面、舌及上肢轻瘫,常有额叶性共济失调。
3.大脑中动脉受累征主干受累呈现大面积额、颞叶梗死而有典型三偏综合征,主半球尚有失语症,甚而有严重脑水肿颅高压综合征或发生脑疝。
皮质支受损:上半部分支多表现对侧以面、舌、上肢为重的感觉、运动障碍,主侧可有运动性失语症;下半部分支,则表现为对侧同向性的下或上象限盲及感觉性失语、失用等征。
深支受累不论是内外分支均以腔隙梗死为多见,常表现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运动卒中等“一偏”或“两偏”征,亦可伴偏盲征。
4.脉络膜前动脉受累征:可表现大脑中动脉的三偏征及失语征,同侧瞳孔扩大及对光反射迟钝及偏听偏身感觉过敏,忽略症及偏瘫侧血管运动障碍、肢体水肿等。
5.后交通动脉受累征:产生丘脑外侧,丘脑下部及底丘脑相关综合征。
如多汗、血管运动障碍、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内分泌障碍及偏侧投掷运动。
6.大脑后动脉受阻征(1)主干受累征:可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过敏、丘脑性疼痛及丘脑手、轻偏瘫、偏盲、健忘性失语、视觉失认症等。
双侧受损可有皮质盲、精神盲及Anton综合征。
(2)皮质支受累征:可表现为皮质型偏盲。
[视觉失认、失读症、健忘症失语,记忆障碍等。
(3)深支受累征:可有大脑脚综合征,下红核综合征,上红核综合征,以及丘脑综合征。
7.小脑后下动脉受累综合征;病变侧第8、9、10脑神经受损征及共济失调,霍纳征及交叉性感觉障碍。
8.小脑前下动脉受损征:病变同侧周围面瘫、霍纳征、小脑共济失调及交叉性感觉障碍,向病侧注视麻痹,伴眩晕、呕吐、眼震。
9.小脑上动脉受损征:病侧小脑共济失调、霍纳征、向病侧注视麻痹,病变对侧偏身感觉呈痛——触分离性感觉障碍。
10.基底动脉受阻征:主干受累如完全阻塞,则迅即昏迷、四肢瘫痪及出现多数脑神经受损征、瞳孔偏小或大小不等、高热,常迅即死亡;不全阻塞常呈现各脑神经受损征的交叉性偏瘫征,及上述小脑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受累征。
此外,尚可出现去大脑强直、闭锁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等意识及肌张力障碍等。
三、其他类型的症状体征1.腔隙梗死:累及血管直径多在200微米以下,形成腔隙直径0.5~15毫米,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大脑白质、脑桥等处,可表现一个或多个病灶。
临床表现有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感觉运动性卒中、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以及其他形式腔隙综合征。
2.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除病灶症状外,尚有颅内高压征、意识障碍及原发病相应症状,因病变面积大,合并症多,故预后差。
3.出血性脑梗死:有近期内脑梗死的病史,且在其病情稳定后出现症状加重、扩大或出现新体征,常伴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多见于大面积梗死。
4.分水岭梗死:①前分水岭梗死:居大脑前中动脉边带区,有轻偏瘫及半身感觉障碍,以下肢明显,伴皮质型运动性失语及精神、情绪改变;②后分水岭梗死:有皮质感觉障碍,偏盲或下象限盲、感觉性失语、失用、空间忽略症等;③皮质下分水岭梗死:可表现为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不全运动性失语等;④小脑分水岭梗死:具轻度小脑性共济失调症。
四、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多有血脂增高,但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糖高,血粘度、血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性宜增高。
2.脑脊液:一般正常,大面积或出血性脑梗死可有脑压升高、蛋白微增及所含红细胞增多等。
五、辅助检查1.TCD、CV A:示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异常,狭窄段血流速度增高,近端流速降低,完全闭塞则受累血管TCD信号消失等。
2.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可示梗死灶区血流量、代谢降低或消失。
3.脑血管造影:可显示阻塞血管的部位及范围。
4.CT及磁共振(MRI):可显示梗死灶的形态、部位、大小、数目,有无出血、水肿、脑移位、脑萎缩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