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鸡新城市规划2008-2020

宝鸡新城市规划2008-2020

宝鸡新城市规划2008-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第三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第五节城乡建设标准第六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第七节产业布局规划第八节综合交通规划第九节旅游规划第十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第十一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第十二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建议第十三节市域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建议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结构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第九章中心城区城市景观与特色规划第十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第七节供热工程规划第八节环卫设施规划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第一节抗震工程规划第二节防洪工程规划第三节消防工程规划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建设时序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第十七章附则附表1: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附表2: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附表3: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附表4: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附表5: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附表6: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促进宝鸡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宝鸡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经SXSZF批准,宝鸡市人民政府对《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进行修订,编制《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2号)、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国办函(1999)31号)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2003]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5号)5、《SXSZF关于宝鸡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陕政函[2008]175号)6、《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7、《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2007-2020)》8、《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三条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地方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人文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3、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4、实现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的作用。

第四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8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8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第五条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层次本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面积为181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为西、北至硖石乡-扶风一级公路、东至伐鱼河和机场高速公路、南至徐兰客运专线和自然山体边缘的区域,面积为364平方公里。

第七条强制性内容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划线加粗文字部分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八条城市发展总目标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第九条城市发展分目标1、和谐宝鸡: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居环境日趋良好,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社会向繁荣、稳定、文明、公平发展。

2、小康宝鸡: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3、现代宝鸡:建立完备、高效、稳定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加快交通、通讯、电力、供热、燃气、水利和防震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4、生态宝鸡:逐步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结构和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体系;有效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城市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人文、自然景观;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保障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将宝鸡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林城市。

(指标体系参见附表1)第十条城市发展战略1、从边缘到中心:以区域视角谋划城市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分工的区域发展战略。

积极融入关中城市群,以区域合作促进城市发展;发挥宝鸡独有的优势,以“竞优”而非“竞次”战略展开城市间竞争;促进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区的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竞合能力。

2、从制造到创造:壮大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质量与规模并重的产业发展战略。

依托区域服务,以打造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形成高新技术生产高地;强化大、中、小企业分工,形成产业集群;应对国家产业升级趋势,积极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3、从蔓延到生长:构建具有适应性和生长性的城市空间结构,应对发展不确定因素的空间发展战略。

着眼区域发展,构建格局开放、联系高效的城镇密集区网络化空间格局;应对城市快速发展时期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特征,增强中心城区的空间适应性和生长性。

4、从设施到枢纽:整合各类交通设施,建立多层次、复合型和网络化交通体系,构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发展战略。

面向区域,构筑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区域快速运输网络;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有限的通道资源,提高整体利用效率;完善城市道路布局,支撑城市空间布局;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5、从资源到品牌:将生态与人文资源转变为竞争优势,强化城市特色,建设西部地区品牌宜居城市的城市特色发展战略。

保护核心生态资源,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强化历史传承,弘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彰显城市特色,打造西部地区品牌宜居城市。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第十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以资源环境为前提重点保护“山、塬、水、林、城”的空间格局,确定需要保护和控制的重要资源环境要素,明确空间管制要求,作为城乡各级居民点空间发展的前提。

2、以差异发展为目标在市域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村庄等多个发展主体并存的格局下,根据市域资源环境条件和城镇发展条件,采取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模式,使各级发展主体均能在市域整体的空间发展模式下获得各自发展机遇。

3、以协调布局为核心研究区域整体发展格局,合理确定市域空间结构,协调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关系,建立城乡互补的生态格局和市域协调的空间格局,为市域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以设施提升为抓手完善覆盖城乡的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力度,全面提升乡村地区各类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平等享有社会福利。

第十二条城镇化发展策略1、差异发展:将市域划分为北、中、南部三区,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

2、北部地区(陇县、千阳县和麟游县):根据资源环境特征,兼顾资源采掘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选择重点城镇发展。

3、中部地区(市区、凤翔县、扶风县、岐山县和眉县):鼓励中心城镇极化发展,积极培育新兴增长点。

4、南部地区(太白县和凤县):采取内聚外迁策略,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山地区农村梯度转移,提升重点城镇的服务水平。

第十三条乡村发展策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引导农村居民点发展和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和政策措施。

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第十四条管制要素为促进宝鸡市域城乡建设的整体发展,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对河湖湿地生态敏感地区、秦岭北麓生态敏感地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基本农田和矿产资源密集地区等控制要素提出空间管制措施。

第十五条河湖湿地生态敏感地区1、保护内容市域重要的河流、水库和湿地等,包括渭河及清姜河、清水河、马尾河、磻溪河、伐鱼河、石头河、霸王河、汤峪河、东沙河、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和漆水河等一级支流;嘉陵江及三岔河、安河、小峪河和旺峪河等一级支流;汉江的褒河、湑水河等一级支流;以及冯家山水库、白荻沟水库、东风水库和段家峡水库等大中型水库。

2、管制要求(1)饮用水水源地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划定保护区,分级进行保护控制。

(2)对其他区段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的措施。

其中在绝对生态控制区,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严格控制其他建设活动;在建设控制区,严格管理各类建设活动。

第十六条秦岭北麓生态敏感地区1、保护内容秦岭主脊与山脚底坡线外延1公里范围内区域。

2、管制要求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第十七条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1、保护内容由国家、省、市批准设立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界线以内的地区。

包括自然保护区8处,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屋梁山自然保护区、太白胥水河自然保护区、牛尾河自然保护区、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千湖自然保护区、野河自然保护区和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0处,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龙门洞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吴山森林公园、崛山森林公园、关山森林公园、雪山洞森林公园和青峰峡森林公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