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一)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人际关系。
孔子希望建立和谐社会....的言论是()①“仁者爱人”②“敬鬼神而远之”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B.①③C.①④D.①②④3、孔子主张“正名”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
它体现了孔子:A、强调“礼”B、重视“仁”C、提倡“德”D、主张“孝”4、据统计分析,《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多达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解决黄河泛滥的根本之道....在于()A.减少战争,各国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理黄河C.实现统一,中央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D.各国各自为政,各自治理黄河5、《明史·太祖纪》记载:朱元璋读《孟子》,对某些语句不满,下令撤去孔庙中孟子配享的牌位。
后来,朱元璋特命重编《孟子节文》,对《孟子》进行删减。
孟子以下言论中,可能招致朱元璋不满的是A.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A.孙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7、宋应星说“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天工开物》)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段话反映的是:A.文人应求取读书入仕的大事业B.生产技术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C.对生产技术和知识的鄙薄D.对科举束缚人才和不务实际的愤慨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9、“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
……我们要诚心巩固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于干干净净不可。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说此话的人是:A 林则徐B 康有为C 袁世凯D 陈独秀10、东方文明古国先后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含义的是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从于中央C、最高权力是民选的,地方权力是任命的D、国家对人民实行严格控制,人民赋税沉重11、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以夷夏分际傲视外国,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臣仆”,以天朝上国自居。
无独有偶,古巴比伦乌尔第三王朝诸国王皆自称“天下四方之王”。
这种心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小农经济和强权政治B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国力强盛,产生民族优越感C 统治者强调正统地位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D 统治者需要所有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12、中国古代为巩固统治,在经济基础方面往往实行(1)重农抑商政策(2)发展工商业政策(3)防止土地严重兼并(4)加强户籍管理制度A(1) B(2) C(1)(3)(4) D(2)(3)(4)13、专制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
这里的“基本情况”最根本的是A法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B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C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D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差异大14、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他所指的周秦之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B、井田制和中央集权制C、奴隶制和封建制D、井田制和私田制1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揭示了西周分封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特征,即:A.周王亲自实施B.为了兼治天下 C.以血亲为纽带D.奖励有功之臣16、为了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把全国分成若干区域,进行分级管理。
这是行使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形式之一。
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制度中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A.郡县制B.九品中正制C.行省制D.承宣布政使司制1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这段材料反映了秦朝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18、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A.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B. 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C. 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19、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 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20、《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面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B.解除地方割据C.改变中央与地方的冲突D.改革官制21、《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02年)。
”据此,说明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22、西汉宣帝说:“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之。
”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自汉武帝以来的统治思想的特点是A.实行“仁政”B.严刑苛法C.清静无为D.外儒内法23、《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消,耻不以文章达。
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
所以百才有一。
”这里赞赏的是:A. 秦朝军功授爵制B. 汉代察举制C.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D. 隋唐科举制2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江、浙学风速变,……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却渐渐消沉了。
”。
你认为其中“消沉”的主要原因是:A. 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B. 清代书院官办,以廪饩(官府供给的粮食)收买士气C. 江、浙一带经济状况继续繁荣滋长D. 社会上足可培养一辈超脱实务的纯粹学术风气25、有人说:“乃借修四库全书,广事搜求,加以焚毁,或删订原书,去其违碍。
”此话反映了清政府修四库全书的实质是A. 鼓励百家争鸣B.保存文化典籍C. 焚毁删订原书D.加强思想控制26、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27、“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余者漫不加省。
与之交谈,两目澄然视,舌木强不能对”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百家争鸣D.八股取士28、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主要针对的是:A、封建迷信活动B、陈腐、艰涩的旧文学C、封建专制制度D、儒家传统道德29、1906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A 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思想的阻碍30、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A、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了皇权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扩大了统治基础二、简释与问答题(共60分)历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与史料的对话。
不同的人从史料中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下列试题选择了六个历史片段,试透过这些片段来发现中国古代文明长河发展中的时代特性,发现它所包含的方向和意义,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31.秦初的争论(6分)(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被破,燕、齐、荆(楚)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通‘镇’)之。
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于群臣……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同‘仇’)……周天子弗能禁止。
……置诸侯不便。
”请回答(1)材料中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怎样评价这项措施?(2分)32、皇权轴心下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15分)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四个焦点问题吗?(4分)(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3)从先秦到隋唐,历代中央政府是如何通过选官制度来支撑这个特殊的专制帝国大厦的(5分)(4)根据你所学的有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内容,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和雍正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这四位皇帝中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3分)33、儒家思想的变迁(10分)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依据材料一,归纳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3分)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2) 19——20世纪前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怎样的境遇?(1分)(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目的。
(2分)材料三:其实,“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