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辞书中的建筑文化信息在我国古代辞书中,《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比较著名的。
该书中收录了众多的宀部字,宀部字与古代建筑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
”这些汉字一方面展示了从穴居野处到地面建筑的悠久建筑文化,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与建筑、社会乃至天地万物的关系。
1宀部字对上古建筑及五行思想的反映房屋建筑既保障了人身财物的安全,又为社会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说文》中的宀部字从文字构造、文化意蕴的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建筑和上古先民生活的实际情况,较全面展示了房屋建筑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汉代的发展演进过程。
上古先民最初是“穴居而野处”,利用天然洞穴居住,其后又掘地为穴、上立草木以遮风雨,最终木骨泥墙,形成了壮丽繁复之宫室。
在《说文》中,对房屋建筑基本形制进行描述的有“宕、宋、宅、家”等字。
远古时期,先民多以石洞为居,反映在宀部字上有如“宕”字,《说文》曰:“过也。
一曰:洞屋。
”朱骏声《通训定声》:“洞屋当为本训。
”林义光《文源》:“洞屋,石洞如屋者,从石宀。
洞屋前后通,故引申为过。
”“宕”的甲骨文义据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释为“会如屋山洞之意”[2]。
石料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中运用较少,多在柱子的底部使用垫石,称为础。
传统上以为中国地上建筑缺乏石料运用,实则不然,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砖瓦与石料性质相近,据考证,周代可能就已经开始使用砖瓦,如《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甓即建筑所用的砖瓦。
砖瓦以水、土为原料,以火为辅,其性近石,金石相通,火以木生,所以砖瓦可谓是涵括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因砖石在后世五行观念中以为属金,气有阴杀,因而多应用于墓室陵园之建筑,这属于五行思想对建筑材料选择的影响。
氏族时代,先民离开了洞穴,开始构建以草木为主材的房屋,掘地为浅穴,四周树以木桩,上覆茅草屋顶,室内以木柱支撑,四周墙体表面涂泥以挡风寒,其形制即《说文》“宋”字,“居也。
从宀,从木。
”徐铉以为:“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
”林义光《文源》:“木者,床几之属,人所依以居也。
”上古时期我国木材丰富,易于采运加工,因而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宋”字就是与建筑材料木材相关的宀部字,反映了先民的建筑材料意识。
中国传统建筑观视建筑为自然的一部分,房屋应居者的需求而建,居住者“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3],因而多选择木材为建筑材料。
自然界的树木是生命源泉的象征,在五行中,木又被视为吉象,以木为材的房屋包括建筑内的众多木柱、家具自然暗喻着居住者欣欣向荣、家业兴旺。
土是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材料,这主要缘于其来源方便、广泛,先民对黄土的特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孟子告子下》:“传说举于版筑之间。
”版筑即用木板夹持,中间夯筑黄土以建墙,后世的建筑大多因循此道以土为主材修造,土木所建造的墙壁也是古老洞穴的延续。
土木这两种建材在性质上天然接近,因而表现在五行理论中就是它们相辅相成。
土木所建即为家宅,“宅”字,《说文》以为:“所托也。
”《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
”《正字通宀部》:“宅,今谓屋为宅。
”宅为居住休息的地方,是一般性的住宅。
《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宅,总言院宇之中也。
”引申为院落。
家,《说文》:“居也。
”《段注》:“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
”《玉篇宀部》:“家,人所居,通曰家。
”《尔雅释宫》:“牖户之间谓扆,其内谓之家。
”“家”的本义即为人的基本居室。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相当丰富,有泥土、草木、砖石、金属等,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也有所侧重和变化,上古时代和北方地区多使用泥土草木,建筑手段以木骨泥墙、夯土等为主,近世和南方地区多以砖混、纯木建筑为主。
建筑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因为先民以房屋象征天地,因而这些建筑材料也被认同为构造天地的基本元素,这对传统五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宀部字中蕴含的宗教文化意义建筑还蕴涵着审美趣味、宗教态度、社会风尚等文化意识,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室、宗、宔”等字上就描述了宗教建筑与物品,体现着宗教祭祀功能。
古代中国为尊崇祖先的宗法社会,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源于上古时代,先民囿于自身力量,对风雨雷电、洪涝干旱、生老病死、福祸人事等自然和社会现象缺乏客观与准确的认识,以为天地之间存有着超异力量在主宰、控制着这一切,于是便有了神鬼的观念。
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之下,先民们逐渐树立了祖先信仰和天神地祇信仰,并创立崇拜偶像、修造神庙,举行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
对祖先的崇拜是先民对血亲祖辈的敬仰,膜拜的目的是为了保佑家族的延续、福祉以及在对外争斗中获得胜利。
古代宫室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
堂为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室是堂后面居住人的房子,即为建筑内部的居室,人和物充实在室中;室之两侧为东、西房。
其“室”字,《说文》:“实也。
从宀、从至。
至,所止也。
”许慎认为是人到这里而止息。
《释名》:“室,实也。
人物实满其中也。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户外为堂,户内为室。
”《段注》:“以叠韵为训,古者前堂后室。
”《礼记问丧》:“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
”《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室,止。
谓一室耳。
”陈梦家认为:“《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是室为庙中之一部分,处于两夹之中间。
”[4]即“室”多为祭祀天地祖先之宗庙的内设房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祭祀天地祖先之宗庙的“宗”字,《说文》曰:“尊、祖庙也。
从宀,从示。
”《段注》:“当云:‘尊也,祖庙也。
’示谓神也,宀谓屋也。
”按照传统的说法,示字上面两横代表上天,下面三竖代表日、月、星。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无宁以为宗羞。
”杜预注:“言华氏为宋宗庙之羞耻。
”甲骨文中有“祖丁宗”“武乙宗”等卜辞,“宗”当是古代纪念、祭祀祖先的祖庙,如《左传成公三年》:“使嗣宗职”,是宀部字中区别于其他表示居住建筑的专门性符号。
通常认为,示字是先民以石拟神膜拜的反映,在我国民间社神信仰中,人们通常用一大一小两块石头作为“社公”“社母”的象征。
据考证,其金文字形在石头两侧各有一点,即示字的两点,表示祭奠时洒落的酒水。
另据董来运考证,其“示”字的甲、金文字形均像树干之上挂系纸条、布条等物,也就是说,是用树干来祭祀土地神的。
如《广韵》:“祇,地祇,神也。
示,上同。
”示即地祇之本字。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释曰:“示,音祇,本或作祇。
”在“宗”字里,上为房屋,下为代表祖先神灵的树干或木牌,因而宗字就具有了祖先的意义。
宗庙这种建筑出现得很早,《诗经大雅绵》“作庙翼翼……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描述的便是周文王修建祭祖的宗庙。
我国先民以为,人死后的魂灵都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即祖先灵魂聚集的地方,所以祭祀祖先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情,因为这也意味着铸造自身未来回归之路。
作为祭祀仪式成熟的表现,宗庙中的神主牌有专门的收藏器具,称之为“宔”。
《说文》曰:“宗庙宔祏。
”徐锴《系传》:“以石为藏主之椟也。
”即宗庙之中藏神主的石盒。
在《说文》中,“寍、安、宓、宜、宄”等字反映了祭祀祖先、鬼神的相关程式和内容。
如“寍”,《说文》:“安也。
从宀,心在皿上。
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
”由宀(室)、由“心”在“皿”上会意“安宁”之意。
甲骨文字形中有宀有皿有丁,至金文时则增加了“心”,其中“丁”字形符即“示”的简化,表示与祭神相关。
“皿”是先民的饮食物品,也是古人献祭常用的礼器,“心”可能表示祭祀神灵之后心神稳定,也可能是用来献祭的血食,古人观念中以为神灵都是嗜血的,而心脏是血液之源,用它祭祀可以使神灵安宁、安定。
安,《说文》:“静也。
从女在宀下。
”《段注》:“安,竫也。
竫各本作静。
今正。
立部曰竫者亭安也。
与此为转注。
青部静者,审也。
非其义。
”《方言》曰:“安,静也。
”桂馥《义证》引《六书故》:“室家之内,女所安也。
”“安”为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皆从女坐在宀(房子)下之状,表示静如处女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安。
“女”字在甲、金文中的字形多为跪姿,且双手亦有交叉于身后之形,疑似捆绑之姿,联系上古社会,可能是对战争中掳掠的女奴的反映。
也有人认为,殷商之际女字即有奴仆之意。
古汉语词汇中的人称代词“汝”的本字即为女,此人称代词含有蔑视、轻视的意味,这大概和当初最早用来称呼奴仆相关。
商周之时,古人以为向神灵、祖先献祭物品可以保佑自身,所以祭祀活动频繁而又盛大。
祭品除了牛羊之外,还包括人牲,通常由战俘、奴仆充任,所以“安”字也有可能反映了在宗庙用人牲献祭的祭祀场景,献祭之后,奴隶主贵族就自以为获得了神灵庇护,在心理上就获得了安全、安定之感。
这种献祭风俗在日本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时期才被废除。
“宓”字与祭祀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说文》:“安也。
”《淮南子览冥训》:“宓穆休于太祖之下。
”高诱注:“宓,宁也。
”宜,《说文》:“所安也。
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
”徐锴《系传》:“一,地也。
既得其地,上荫深屋为宜也。
”仅仅这并非宜的本义,其本义如《诗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毛传》曰:“宜,肴也。
”《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之。
”其甲、金文字形均为放置肉食祭品的礼器或俎案,本义为献祭之法,后来引申为祭祀之名,如《尚书泰誓》:“祭社曰宜。
”至《说文》古文时才加上了宀字形。
宗庙祭祀中有了肉食,神灵才会高兴,所以“宜”有“安定”义。
宄,《说文》:“奸也。
外为盗,内为宄。
”《段注》:“奸宄者通称,内外者析言之也。
凡盗起外为奸,中出为宄。
”从其甲骨文字形来看,为商代祓除室内不祥的祭名。
3宀部字所反映的宇宙天地文化观念广泛运用的大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自商代以来颇受人们重视,除了遮阳避雨的实际功效之外,它还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的上古神话“女娲补天”中,就以“五色石补天”“鳌足所立四极”等事象隐喻先民修缮建筑的屋顶等活动和支撑房屋的大木柱等物象。
最早用来表述大屋顶的是“宀”字。
《说文》曰:“交覆深屋也。
象形。
”《段注》:“古者屋四注(屋檐滴水处),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
有堂有室,是为深屋”。
“宀”描绘的是最原始的茅草房屋建筑形态,随着陶瓦的运用,屋顶形态也出现了诸多变化,形成了雄壮美丽的外观。
在《说文》中,有多个汉字被用来指称这最为显赫的建筑形态,如“宸”字,《说文》:“屋宇也。
”《段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
”朱骏声《通训定声》:“宸,谓屋檐。
”又如“察”字,《说文》:“覆也。
”郑知同《商义》:“乃屋宇下覆之名。
”汉代儒家思想逐渐神化,着力宣称“以类合之,天人合一”,屋宇的文化意义逐渐加重。
屋宇被认为取法自然宇宙,建筑成为时空的象征,如《淮南子齐俗训》所云“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为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