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次作业(1~5章)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所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2、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产生的影响。
3、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4、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研究表明,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情境的难度在(A)左右。
A、50%
B、60%
C、70%
D、80%
2.通过“水下击靶”实验总结出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的是(B)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奥苏伯尔
3.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是由(A)提出的。
A.苛勒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布鲁纳
4.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C)
A.指导法
B.讨论法
C. 发现法
D.接受法
5.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A 、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D、加涅
6、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B)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相互联
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7、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D)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8、、原有观念为上位,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这种学习称为(A)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9、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B)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10.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迁移(C)。
A.触类旁通
B.闻一知十
C. 照本宣科
D.温故知新
11.学习骑三轮车后,再骑自行车感觉不方便。
这属于(D)。
A. 顺向正迁移
B. 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12.(A)理论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A关系转换说 B概括说 C共同要素说 D定势说
13.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A)。
A.巴普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班杜拉
三、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的诞生是以1913——1914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的。
2、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指当
某一刺激消除或避免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
3、桑代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即准备率、
练习率和效果率。
4、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监控和调节。
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的需要。
6、共同要素说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前后两次学习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或共同成分。
7、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
四、案例分析题
阅读以下案例,根据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案例] 王毅怎么了?
王毅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
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
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
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
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
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
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
他只排在第31名,从此,王毅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
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答:王毅不爱学习是因为上初中以来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
及格,数学不及格,经历了多次失败,使得他对学习产生了习得
无力感,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
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王毅曾经想争第一,但又认为自己无法争到第一,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内在动机,由于在初中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中成绩不甚理想,造成他自信心丧失,上课不听讲,作业马虎。
造成这种状况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他自身的因素。
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无力感。
第二,外部原因。
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
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王毅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对策:1、教师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让他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结果,对他学习上的结果。
如:作业、测试等及时评价和反馈,让他感到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另外可以给他制定一些具体的小目标,让他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
2、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
例如:利用他的一些
兴趣爱好,巧妙地实现动机迁移。
3、培养他的意志,增强免疫力,要让他树立一个明确的并
且适当的目标,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教育心理学第二次作业(6~9、12章)
一、名词解释
1、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
操作。
2、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并具有新颖独特成分的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
3、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4、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由布鲁纳提出,是一种以学生自身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技能不属于心智技能( A)
A、书写技能
B、阅读技能
C、写作技能
D、心算技能
2.程序性知识是用来解决(D)问题的知识。
A.复杂B.简单 C.是什么和为什么 D.做什么和怎么做
3.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属于(B)。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4.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C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5.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 )
A 、艾宾浩斯 B、桑代克 C、布鲁纳D、加涅
6、不属于冯忠良的心智技能的三阶段的是( B )
A、原型定向
B、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7、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D )
A、漫无目的的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
8、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 B)问题。
A、创造性
B、结构良好
C、一般性
D、结构不良
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B )
A、讨论法
B、脑激励法
C、启发发
D、用途扩散法
10.“如何造就天才儿童”这类问题属于( C )问题。
A.结果良好
B.感性
C. 结构不良
D.逻辑性
11.下列不属于创造性作品的是(D )。
A. 《红楼梦》
B. 《爱弥儿》
C.《四书集注》
D. 《金刚经》原文抄稿
12.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叫( B )。
A. 学习策略
B. 教学策略
C.教学计划
D. 教学目标
13.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B )。
A. 有所不同
B. 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 没有必然联系
14.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C )。
A. 加涅
B. 普莱西
C.斯金纳
D. 布鲁纳
15.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D )。
A. 原型
B. 定势
C.变式
D. 问题
16. 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 C )。
A. 集中思维
B. 负迁移
C.功能固着
D. 前摄拟制
17.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A )。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 生成策略
18.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C )。
A. 关键词法
B. 视觉想象法
C.谐音联想法
D. 首字联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