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中的短剑-二战德国高速鱼雷艇部队图片:兵器2006.08/09拖雷德国人称它为S艇,意为快速艇。
英国人则把这些难缠的对手称为E艇。
E是英文敌人(Enemy)的首字母。
这些性能出众的高速鱼雷艇扮演着致命短剑的角色,正是战争年代里英国最刻骨铭心的海上仇敌之一。
◆豪华游艇的启示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虽将德国建造大型水面舰只和潜艇的路完全堵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它加大了对鱼雷快艇这种非受限武器的研发。
魏玛共和国的海军高层要求立即开发一种适用于下次战争的鱼雷艇。
第一个成果出现在1926年。
A&R船厂设计了一艘名为"K实验艇"的船,不过因它照搬了英国海军V形尖底的设计,而令海军不尽满意。
与此同时,一战中德军使用的高速摩托艇(LM艇)的制造商吕尔森公司推出了"吕尔"艇。
该艇坚持了海军欣赏的圆形艇底设计,但其稳定性颇令人怀疑。
事实上,圆底和尖底是当时世界鱼雷艇设计中的两大流派。
尖底设计的优点是航速较快,缺点是吨位较小抗风浪性能差,相反,德国自一战时就采用的圆底设计则具备吨位较大,抗浪性能好的特性.虽然航速不如前者.但以适应远海作战的特点而始终被德国海军青睐。
真正令德国海军心动的设计终于出现在1928年的一艘民用艇-吕尔森为德裔美国银行大亨奥托.赫尔曼.卡思量身打造的豪华游艇"俄亥卡二世"号上。
该艇创下了同级别艇型中的最快速度纪录。
德国海军当即表示了极大兴趣,并于次年以联络艇的名义向吕尔森下了一份订单,要求建造和"俄亥卡二世"号相同规格的鱼雷快艇。
1930年8月7日,这艘名为UZ(S).16的快艇顺利交付,两年后易名为S-1艇。
这是一战后德国海军获得的第一艘鱼雷快艇.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速海岸快艇.从此拉开其后10余年间S艇纵横欧洲海域的战史序幕。
◆在创新中积累经验二战爆发前后,德国相继开发了多种型别的S艇。
战前建成的有S-1艇。
S-2级(4艘).S-6艇。
S-7级(7艘)。
S-14级(4艘)和S-18级(8艘),共计25艘。
二战期间德国又相继推出S-26级(4艘)、S-30级(16艘)、S-38/S-38b级(91艘)、S-100级(81艘)。
S-151级(8艘)、S-700级(9艘)以及LS袖珍级(12艘),共计221艘,其中有少量在战争结束时尚在建。
二战前的各级S艇在技术上均未臻完善,不过其建设经验对于后来主力艇型的出现大有裨益。
譬如S-1艇的木质双层结构加坚固轻合金肋骨的做法一直被保留;S-2级则在动力方面有所建树,其特殊的方向舵控制系统一直被后续的S艇采用一在主舵两侧分设一具与其成30°角辅助舵,当快艇高速行驶时可以提高动力输出效率,并减少排浪尾迹,在训练船员和研模战术方面,4艘S-2级亦贡献甚大;S-6艇和S-7级都加大了艇身,并正式引入制式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动力方面则尝试改装MAN出品的柴油机(但不太成功,海军对其速度颇不满意)。
从S-1到S-7.可谓是德国S艇的技术积累阶段.其中圆滑艇底和533毫米鱼雷等都成为后续艇型的技术标准。
S-7级以前的这6艘均于1938年售给西班牙海军。
有意思的是,建造这些S艇的吕尔森公司还完成了S-7级的一些国外合同,其中一份3艘的订单来自中国。
大战爆发前后生产的S-14级和S-18级是S艇的过渡型产物。
该两级艇的实用效果终于使发动机领域持续一段时间的MAN和戴姆勒-奔驰之争有了明确结果一后者胜出。
使用1.508兆瓦戴姆勒-奔驰MB501发动机的S-18级航速首度逼近40节。
◆最强S艇现身1939年晚些时候具有重要意义的S-26级艇诞生了,虽然只生产了区区4艘,但却是奠定德军主力S艇设计理念的作品.后来的S-38级和S-100级都是基于S-26的设计。
S-26级首创性地将此前独立于艇身的开放式鱼雷发射管改为与艇身一体化设计的全封闭结构。
在操舵室顶部独立设置艇长指挥舱的做法也始自本级,从此德国S艇艇长就拥有更好的视野。
从1940年到1943年最强的S艇终于出现了。
S-38和S-100两个级别在前作的基础上开发而来,双突双破百吨的排水量。
S-38级是一种重武装S艇,在前甲板加装1门莱因钢铁公司的20毫米MGC/38火炮,后甲板设1门20毫米高炮或换装1门瑞典产40毫米博福斯Flak28高炮。
1942年晚些时候德国人又对S-38级的舱室进行强化防护设计,操舵室和指挥舱都包覆着装甲,多面体的设计风格使其极具现代感,这便是改进型S-38b级。
虽然装有重火力和重装甲,但依仗3台1.618兆瓦戴姆勒-奔驰直列液冷12缸柴油发动机,其航速依然保持39.5节,堪称强力的"海上短剑",无怪乎该级以超过90艘的产量傲居所有S艇之首。
S-100级从生产之初就采取了S-38b级装甲化的做法,只不过其钢板更厚,因此其排水量是所有S艇中最大的,达117吨。
不过拜最新的3台1.508兆瓦戴姆勒-奔驰MB511增压柴油机之赐,其航速竟能达到42节,这是S艇中第二快的速度,仅次于袖珍LS艇。
其81艘的产量亦是S艇产量的第二大户。
在保留S-38各种武装的同时,其又在舰舯部增设了一门20毫米高炮。
该级的一个特例是S-226艇,实验性地增加了一对向艇艉方向发射的鱼雷发射管。
这一尝试直接导致德国末代S艇S-700级于1944年诞生。
这种新型S艇的后部鱼雷发射管是可以发射最新式声导鱼雷的型号,虽然战力不凡,航速亦达42节,但随着德国战败日期之临近,已无所作为。
◆比"短剑"更短……除了上述这些主力艇外,还有一些小型的S艇亦活跃在德军阵中,其中有的是为特殊战场的需要刻意而为之,有的则是急就章地自缴获设备改进而来。
如果说主力S艇是"短剑",那它们就更短些……其最小的要算LS袖珍级S艇,艇长只有12.5米,排水量仅11.5吨。
这种专用于在港口周边进行袭扰和布雷作业的袖珍艇原计划建34艘.实际只完工12艘,而且是由生产飞机的多尼尔公司来完成的。
袖珍艇的优势在于快速,其航速列S艇之冠-42.5节。
它可以装2具艇艉方向发射的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也可在艉部装3具水雷滑槽。
12艘LS艇中有3艘成为辅助巡洋舰上的搭载艇.其余的则通过欧陆的运河体系被派到地中海活动。
身躯同样能够通过内陆运河从北海进入地中海的还有两种S艇-S-30级和S-151级。
S-30级本来是吕尔森在1939年应中华民国海军要求开发的.不过在战争爆发后就被德国海军紧急征召;S-151级则不是一种"纯正"的德国S艇,而是由1940年掳获的8艘未完工的荷兰鱼雷艇改建而成的,1942年最终完工。
◆海浪迷彩-S艇涂装二战前S艇的标准涂装是浅灰色,水线以下部分使用黑色防水漆,船舷两侧漆有黑色的舷号。
1935年5月21日随着魏玛海军变更为第三帝国海军,原本飘扬在S艇上的红边白底钩边十字的德国海军旗。
亦于当年11月9日换成了红底黑十字带万字符号的纳粹海军旗。
同时在两舷或舰桥挂上了铜制的帝国鹰徽标志,不过这一做法于1940年时取消。
战争爆发后S艇水线以下部分改用棕红色,水线位置仍然是黑色,舷号则被与艇身相同的涂料完全盖掉。
战争结束时尚在服役的S艇又重新涂上了艇号,不过那是盟军为了方便统计缴获舰船数目。
艇身涂装的变化比较大。
最早顶替浅灰色的是深灰色。
这种色彩曾用在参与1940年4月挪威之役的S艇中。
此役表明深灰并不很成功。
经验表明,在夜暗条件下较浅的灰色加一些蓝色迷彩的涂装,隐形效果要比单纯的深灰来得更好。
S艇的行动主要是在夜间,因此深灰涂装很快就被灰白色替代,这也是持续整个大战的S艇的基本涂装色。
在大战中期出现了迷彩涂装,它赋予S艇极具个性的外观。
在参战国中德国在兵器迷彩涂装方面确实步步领先,除了在充满乌云和浊浪的北海环境中采用的灰色涂装与英国鱼雷艇较类似外,其独特的海浪图案和斑点图案迷彩极具匠心。
这种在敌军阵营中未曾一见的涂装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S艇充分发挥其战力。
迷彩方案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斑点图案,由灰色和褐色的斑点构成,被运用于S-26级和S-38级的部分艇上。
在英吉利海峡.这种迷彩符合那里的灰暗背景,而在北方海域,又能巧妙地和远景中的雪山等融为一体。
另一种方案则是海浪图案。
这是一种由暗蓝色和蓝灰色的模仿波浪的条纹构成的图案。
它同样用于在黑海对付苏联舰艇的那些S艇上。
需要指明的是,这些海浪图案没有标准的格式,各艇是参照一定的样式自行涂装的。
例如在波罗的海对苏军作战的S艇采用的海浪图案颜色就变化为深灰。
浅灰加棕绿色。
为了能有效完成一些白昼出击的任务,德国人在原先多为黑色或灰色的甲板上也动起了脑筋。
在较温暖的黑海,甲板被涂成豆绿色或橄榄绿,以适应那里因富含藻类而在阳光下发绿的海水颜色。
出没于英吉利海峡的S艇的甲板则涂上了大块的灰白色斑状图案。
这些S艇同时将船艏甲板涂成红白相间的色块。
这一防止被本方空军误击的做法来自于意大利海军的经验,不过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甲板涂装的效果。
许多S艇在舰桥两侧涂有所属支队及本艇的徽标,有时也在船艉标有本艇的无线电呼号。
S艇支队的徽标图案多用动物表示,比如第4S艇支队用黑豹.第8S艇支队用雄鹿,第5S艇支队用一只抓着鱼雷飞翔的海鸥等。
和那些神出鬼没的德国袭击舰一样,S艇通常备有多面同盟国的旗帜,必要时会降下纳粹海军旗,改挂英国或中立国旗,用以迷惑敌舰,敌机和海岸观测哨。
◆海面上的"狼群"-S艇战术战争初期,得到强大空军支持的S艇支队还敢于在白昼航行并攻击,不过随着盟国海空力量的不断增强,S艇被迫以夜晚出击为主。
最适合战争中后期S艇出击的自然条件可以概括为夜色、薄雾、半圆月和平静的大海。
S艇从港口出发后,多按6艘一组的编队采取纵队开进,同时随时接收发自岸上的情报讯息。
1944年装备了新式的T3D鱼雷后,在这样的6艇编队中一般由其中3艘负责攻击,另外3艘则扮演鱼雷运输艇的角色,其中装备有40毫米火炮的S艇往往司职殿后警戒。
当接近目标时S艇慢速而安静地滑行,有时可以借助海峡中某处的浮标固定停止在海面上。
目标选定后支队的S艇会集中向其发射鱼雷,其武器和战术思想和U艇部队相仿,差不多算得上是"海面上的狼群"。
S艇攻击的原则是使用鱼雷,避免发生火炮交战,即"发射鱼雷就跑"。
支队的指挥官负责确定攻击目标和发射时间。
不过攻击过后就采取分散撤离,以高速驶离战场避免使用火炮进行战斗是一条共通原则。
为此,在选择目标时必须慎之又慎,避免可能招致对方炮火回击的目标。
当遇有航速慢的非武装船只或火力弱的小型舰只,S艇偶尔也会使用火炮群起而攻之。
平心而论,S艇上炮手的射击准度只算一般。
英国的军舰很想捕捉这些S艇,但非常困难。
S艇各支队在出任务前会指定一个海面坐标为紧急会合点,所以当艇队遭遇攻击时,在四散逃离的情况下却总能在不久后重新集结编队。
盟军往往惊讶于德国鱼雷艇无论在多么混乱的状况下依然能够归队,这其实是德国海军缜密战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