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人民陪审制度特点

中国的人民陪审制度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人民陪审制度特点篇一: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命运的掌控权——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摘要: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大陆的一项基本司法制度,指的是在法院中非职业法官参与审判(但是不得担任审判长),与职业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来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

人民陪审员不仅具有裁决决定权,还参与合议庭具有量刑决定权,在合议庭审判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换而言之也就是人民陪审对案件当事人员有着一定的命运掌控权。

设立人民陪审员其目的是为了监督维护司法的公正,但实际审判中这样的制度却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并没有体现出其本身的价值,反倒让大多数法官觉得合议庭审判只是浪费司法资源,毫无用处。

这样的现象和观点,不得不让我们对人民陪审员制度产生了怀疑,是否应该废除这一制度,让审判权完全的归属于司法界,或是应该完善这一制度,让它发挥实际的价值。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意义与价值、制度推行的阻碍与原因、存废和完善等浅薄的见识和观点。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价值阻碍存废完善正文:一、人民陪审员的意义与价值人民陪审员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陪审制度有利于体现司法民主、公正。

人民陪审制度是实现司法民主与公正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已发展成为人民司法工作依靠群众的重要形式,人民陪审制度体现了人民参与司法的民主化进程,也调动了人民参与司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加强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可以在法律原则下更加广泛地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还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司法裁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观片面和独断专行。

人民陪审制度同时有助于发挥人民陪审员对职业法官的优势互补和监督制约作用,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陪审制度有利于实现司法独立。

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较多,而由职业法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行使审判权做出的裁判,涉案当事人及亲友容易从心理上认同。

同时,人民陪审员的主要身份不是法官,他们并不象法官那样缺乏身份保障和职业保障,不会象法官那样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因此可以在审判工作中较好地抵制干扰,有助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如果裁判的意见是由法官与陪审员共同作出的,至少可以减轻法官在作出裁判时所实际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三)陪审制度能保障司法廉洁。

司法廉洁是对司法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没有司法廉洁,就无法保障司法公正,就无法树立司法权威;缺乏监督的司法权力,也容易产生腐败。

陪审制度对审判权进行内部分割,通过权力来制约权力。

普通公民或有关行业的代表以人民陪审员的身份参与审判活动并享有相应的权力,陪审员在裁决过程中的意见得到尊重和反映,这无疑是公民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最为直接、及时和有效的形式。

陪审员参与审判活动的全过程,促进了司法公开,扩大了司法决策的知情范围,减小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使司法公正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正如有学者所说,陪审员“是参加国家司法审判的第三只眼睛”。

4、陪审制度有利于弥补法官知识的不足。

陪审员来自于民间,熟悉社会生活,一些陪审员也具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技术特长,可以在审判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情,提出意见,从而弥补法官知识经验的不足。

尤其是陪审员参与审判,可以将民众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带进审判过程并以此对案件作出判断,有助于增强审判的道德性,促进司法的实质正义。

二、陪审制度推行的阻碍与根本原因虽然综上看来人民陪审员有着诸多的价值和作用,可是任何事情都有着两面性,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麻烦而导致价值折损。

从陪审员本身来说,在我国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条件有:(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年满二十三周岁;(三)品行良好、公道正派;(四)身体健康。

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公民有许多,并不难找,可以说是满大街都是这样的。

但是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执业律师等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

大学专科以上的文化程度,并且不能是以上公职人员,这样的范围就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处处都是,一般的毕业年龄也就是二十二、三岁,显然在校的大学生也就只有大三或大四的有符合这样的条件,不过据我所知我身边并没有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同学。

通过调查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大多数的非法学专业同学并不了解我国有这样的制度,也不知道自己具有这样的条件可以去参加人民陪审员竞选;(二)有大约37%的同学知道这一制度,但是认为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自己还要忙着学习、找工作等等,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参与这样的事情;(三)有5%的同学知道这一制度,并且认为自己符合竞选条件,但是认为这样的人选应该是早就内定好了的,自己应该没戏,所以也就不参加。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宣传力度确实有待增强,制定人民陪审员这一制度,就是让非司法人员参与到审判中,起到监督审判,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可是作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有大部分都不知道这一制度的存在,足以说明这样的制度在挑选人员的第一环节就丧失了一部分它应有的价值。

社会中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无非就是教师、商人、公司职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他符合条件的公务员,这样看来似乎有很大的挑选余地,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我国人民陪审员并不像美国等国家所规定的是一项义务,很大一部分的社会公民并不认为这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实际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担任人民陪审员无疑要耽误自己的正事。

虽然人民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应当享受的各项补助,人民法院应当按照规定给付,给其一定的补偿。

人民陪审员因参加审判活动、培训而支出的公共交通、就餐等费用,由所在法院,参照当地差旅费支付标准给予补助。

无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培训期间,由所在法院,参照当地职工上年度平均货币工资水平,按照实际工作日给予补助。

人民陪审员参加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由随机抽取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的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按照前两款规定,给予人民陪审员各项补助。

有工作单位的人民陪审员因参加培训、审判活动,被所在单位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的,基层人民法院应及时向其所在单位,或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的上级部门提出纠正意见。

人民陪审员因参加培训、审判活动应当享受的补助,人民法院为实施人民陪审员制度所必需的开支,人民法院应当纳入当年的业务经费预算并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申报,由同级政府财政给予保障。

的确从表面看来,人民陪审员的待遇似乎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不太积极呢?我认为根本的问题在于以下三点:(一)“陪而不审、合而不议”,陪审的作用不能得以发挥。

从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中,不难看出美国人民陪审团在审判中所发挥的强大作用。

作为人民陪审员,他们本应该拥有一定的权利,对案件的审判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是实际上他们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每次在庭审中几乎都是艰难的熬过几个小时,草草了事。

一方面,法官认为一个非职业的外行人凭什么对他的审判指手画脚,并不会把陪审员的话当做一回事;另一方面,大多数的人民陪审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他们认为既然法官也可能不会听自己的,何必要自讨没趣,那既然没有一个决定案件审判的实际权利,庭审中听与不听那也就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只要好好坐在那儿即可。

这样导致的结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陪审员制度的程序化。

(二)缺少对陪审员的约束制度。

在美国,当陪审员是一项义务。

美国法律规定,未满18岁(有的州规定是21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以及听力有缺陷、有犯罪记录的美国人,没有资格担任陪审员。

此外,在美国传统的习惯上,不担任陪审员或者免除陪审义务的还有:法官、律师、医生、消防队员、教师和各级政府官员。

公民一旦被选中去当陪审员,休想逃过。

如果不按时报到,就被视作蔑视法庭,轻则罚款,重则会被“请进”监狱。

我国正是缺少了这样的惩罚制度,让一些陪审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在我国若是人民陪审员为按时到庭影响案件审判的进行,只会受到批评教育,不到庭对他似乎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在法院中合议庭审判案件不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令法官非常头疼。

(三)陪审成本较高,审判机关推行陪审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调查50位法官,有35位认为合议庭审案只是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仅有15位法官认为,陪审员对于案件有独到的见解,对于审案有一定的帮助。

在我实习的基层人民法院,请陪审员平均一次100元,而一年差不多有100件合议庭审案,这对于法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之大多数的法官认为陪审员并未能给审判案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法院推行陪审员制度的积极性并不高。

三、陪审制度的存废与完善从上面所述看来,似乎陪审制度存在的实际意价值并不太大,那么是不是应该废除这一制度呢?的确,陪审制度的存废在我国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学界的许多泰斗也为此争执不休,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我还是认为每一个制度的推行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它一定存在缺陷与不足,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它一定的时间,让它逐渐的完善,而不是决绝的否定它的一切价值。

在我看来,陪审制度的存在就是司法界希望的火苗,是我们国家走上法治道路的指航灯。

虽然我们国家距离真正的法治还有很大一步,但是因为有了这一制度的存在说明中国的法治理念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的考虑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心声并付诸了实际的行动。

我认为,我们应该完善这一制度,让它带领我们走向真正的法治中国,而不是浇熄希望与理想的信念。

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决定》,但仍然无法解决现阶段人民陪审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如何完善我国的陪审制度,我有一些自己浅薄的建议:(一)改变陪审员的遴选机制据了解,相比与英美法系国家,我国现行陪审员的产生程序比较混乱。

根据法律,陪审员应由基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事实上,在人代会的议程中选举陪审员根本“排不上队”。

少有的陪审员审判中,往往或者是由法院邀请社会人士参加,或者由单位推荐,作法很不规范。

由于缺乏可行的产生机制,陪审员的各方面素质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弊端自不可避免。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认为我国的陪审员可以由非政府性质的一些群众组织来主持选举,在我国担当这一角色的首选对象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例如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理由如下:(1)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平时工作都是以公众的服务者和公众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出现,最能博群众亲近、依赖、认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作用及功能使其对所辖居民的各方面情况更为熟悉、了解;因其并非政府部门,故而人们也无畏惧感,敢说敢言,能最大限度地杜绝选举过程和推荐过程中的不公正因素,保证陪审员产生的公正,公平,公开;选举组织的非官方性质更能博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