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的起源刘氏乃中华之望族,人口众多,为我国第四大姓。
刘,祖籍:河南。
祖宗:刘累。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越源:我国的刘姓家族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是炎黄子孙。
太始祖少典,娶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
生二子:长子炎帝(女登生)、次子黄帝(附宝生)。
二始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大约生于公元前2735年的农历的二月初二。
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祖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
在中国的炎帝黄帝时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时族公社时期,距今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县东北六里),后长居姬水之滨的轩辕山坡,而改姓姬。
十五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部落猷长”,足有熊国君(都城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首。
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
(黄帝元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三十七岁代炎帝为天子,一生历经52战,降服了炎帝,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
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黄帝公元前2599年退位,卒葬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的桥山。
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佶、儇、衣。
黄帝娶有四妃: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次妃方雷氏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嫫母。
有名者为:玄嚣、昌意(系元妃嫘祖所生二子)、祁豹、苍林(苍姓之祖)、伯儵(被赐姓佶,是吉姓之祖)、龙苗(生吾融,其子明封卞国,是卞姓之祖)、禺阳(黄帝的小儿子,封于任地,是任姓和薛姓之祖)。
同胞二始祖炎帝,名榆冈,姓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而以姜为姓。
神农氏的后商有姜太公(名姜尚,人称姜子牙),封地于吕,又名吕尚。
是姜氏、吕氏之祖。
三始祖玄嚣,即青阳,又名少昊,黄帝的第五子,在位(公元前2598~2515年)八十四年,第一个订立惜金制度,也因此称金天氏。
其后裔中也因此而有姓金姓的。
生子:蟜极、殷(封地尹城,是尹姓之祖)、挥(张姓之祖)。
同胞三始祖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昌仆,生一子:高阳。
同胞四始祖高阳,即帝颛顼,在位(公元前2514~前2437年)七十八年,寿一百一十一岁。
颛顼,姓赢,生四子:穷蝉(帝舜之高祖)、鲧、重黎、大业(生子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以官为姓,而姓“理”,是李姓之祖)。
同胞五始祖鲧,字熙,生一子:禹,名文命,即夏禹,葬于会稽,即今浙江绍兴。
其子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四始祖蟜极、生一子:商喾高辛。
五始祖帝喾高辛,名夋,在位(公元前2436~前2367年)七十年,寿九十八岁。
帝喾高辛尊为五帝之一。
帝喾高辛有四妃,元妃邰氏女,名姜嫄,生后稷,名弃,号周,别姓姬;次妃娀氏女,名简狄,生契,封于商,姓子,即殷商之祖;次妃陈锋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帝尧);次妃娵訾氏女,名常仪,生帝挚。
帝喾崩,子挚立为帝。
挚在位(公元前2366~前2358年)九年而崩,放勋立为帝,是为帝尧。
六始祖尧,名放勋。
帝尧最初被封在陶地,后迁到唐地,所以人称陶唐氏,简称唐尧。
其后裔除刘姓外,有陶氏、房氏和唐氏等姓。
帝尧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伊祁部落的首领,所以帝尧姓伊祁。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
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
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
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的酋邦的君主。
成为中远古时期(距今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
在位九十八年,卒于辛巳年(公元前2259年),葬于阳城谷林(今山东省定陶县),享年118岁。
生十子:监明、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
《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年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刘氏姓源远古,根据古籍记载主要有四支,现分述于后:第一支唐尧后裔最早记载刘姓为尧帝后裔的书籍,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
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明确记载;“陶唐氏即衰,其后有刘累。
”此后,无论儒家经传、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姓谱牒,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元和姓纂》说:“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地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
”《通至·氏族略·以邑为氏》上的记载,地尧的后裔有刘累,世称刘氏。
而《千家姓查源》上也记载,刘姓出自远古时期的帝王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其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刘氏,《史记》、《汉书》都说刘累是陶唐氏的后裔,《汉书·高帝纪赞》在载明“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之后,还明确记载说:“汉帝本系,出自唐帝,同样的记载也见于《潜夫论·志氏姓》、《帝王世纪》、《通志·氏族略》以及各家刘姓族谱。
根据许多史料和刘氏族谱记载,中国的刘姓绝大部分来自唐尧帝之后,这是刘姓之主流。
唐尧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姓伊祁,名放勋,(因生于伊祁山而得名)居于山西平阳(今临汾县),他是黄帝的五世裔孙,即黄帝—玄嚣—乔极—帝喾—尧。
因尧帝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清政廉洁,累德施仁,被称为典范之仁君,晚年不将帝位让于其子而让位虞舜,将自己的儿子丹朱源明(有称监明,建明)封在刘地(河北唐县),开贤明君王“禅让”之始,后来被封刘地的裔孙,便以地为姓,始得姓刘了。
直到下传十八世祖刘累,正值夏朝十三代王孔甲时,适得二龙,不明饲养,而刘累自幼跟豢龙氏(董姓祖)学得养龙之龙本领,被孔甲招贤饲养,深得夏王欢欣,封其为主,并赐姓御龙氏,刘姓始得显贵,后因一龙死,惧逃河南鲁山,后展转流落于沛(今江苏沛县)卒葬沛地。
据传,自刘累以下,几十代皆繁衍生息于丰沛、彭城一带,此地亦有“古裔大彭氏”之称。
据刘氏族谱载:“自累公,传至七十三世祖荣公(即刘邦的祖父,丰公刘仁号的别名)定居在丰,以至七十五世祖邦公,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由此可知自累公以后,世居丰沛。
”故徐、丰、沛乃刘氏之古籍居地。
史书和大量刘姓谱牒都记载,尧帝共生有10个儿子和2个女儿。
如《吕氏春秋·去私》载:“尧有子十人。
”《求人》篇也说:“尧传天下于舜,妻以二女,臣以十子。
”《孟子·万章》和《淮南子·泰族训》则都说“尧使九男二女事舜”。
刘累子孙,于商代高宗武丁时为追封先贤刘累的子孙,被封到豕韦(今河南滑县),以地名为氏,始称豕韦氏。
商未又徒封于唐(山西翼城)建立唐国,以唐为氏。
周成王灭唐,封唐氏后代于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又为杜氏。
传至五十七世祖杜伯公,这致禄,事周宣王,为上卿大夫,挂右将军帅,声誉显赫,周宣王四十三年,被诬冤杀,封地杜城被夺,其子隰叔奔晋,后世为晋国土师,因官名显赫,故以官命氏,又为土氏。
传至六十二世祖士会公,亦晋国大夫,曾食邑于随和范,又为范氏、隋氏,土会又名隋会和范会,死后谥号“武”,因称范武子。
故刘、唐、杜、范士原系同祖,皆刘累之后裔。
周襄王三十二年,晋襄公死,其子年幼,欲立其弟公子雍为王,大臣赵盾派士会出使秦国,迎襄公弟子雍回国继位,因襄公夫人阻挠,赵质中变,改立襄公儿子夷皋为王,秦晋为此交战,秦军大败。
士会亦只好留秦。
秦项王四年,秦代晋,晋使人伪降,接士会归晋,有子留秦,会生三子。
惟留秦都,复为先祖刘累之姓姓刘。
正如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所说:“刘姓出自祁姓陶唐之后,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
能扰龙,事夏王孔甲,为御龙氏。
商高宗武丁时,徒封豕韦,又为豕韦。
商末徒封于唐。
居尧之故虚,又为唐氏。
周成王灭唐,封其后于杜陵,又为杜氏。
杜伯事周宣王,无罪见杀,其子隰叔奔晋,生士会有功,因官命氏,又为土氏。
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即士会),鲁文公元年,晋人使士会迎公子雍不得入,士会遂留事秦。
晋灵公八年,晋召士会归晋。
其子孙处秦者为刘氏。
”据刘氏族谱载:“士会归晋,有子留居于秦,援累祖之姓复为刘氏。
生子名夏,即定公,事周景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鲁昭公元年,天王使公劳赵盂于颖馆于洛讷,接谈之间,知神怒民判,人皆推我定公知人料事之哲,信不诬也。
”定生庄公明,明生申公远,远生文公阳,阳生成公清,(即刘邦曾祖父刘清)。
战国时刘氏随秦伐魏,为魏所获,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徙大梁都于丰。
“清生丰公仁浩,葬虔州城东。
生子曰颛,字执嘉,生四子,日伯、仲、邦、交,伯公早逝,生子曰信,未冠夭殇,邦名曰季,即我高祖皇帝矣。
”清卒葬此,坟墓至今犹存,人称“汉皇林”。
(注:汉皇林在今江苏丰县金刘砦村,1990年,刘氏裔孙发启,各级政府支持,修复了汉皇祖陵园陈列馆,初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已引来无数的名人、硕士、汉皇后裔来此参观拜祭,录根问祖,特别是海外刘氏裔孙,录根拜祭者络绎不绝。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高帝记》中载:“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
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时为范氏。
范氏为晋国土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指留在秦国的人)为刘氏。
”汉目录学家史学家,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元:“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徒大粱都于丰。
”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做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
丰公盖太上皇之父也,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自尧帝下传到高祖刘邦已达到七十五世了。
自汉以后,汉皇后裔遍及天下。
第二支周姬后裔姓刘据载,黄帝的第十七世孙在殷商时期,有一个叫古公檀公的人(后被周成王追封为周太王),其小儿子季历,被武王封在河南王城,故名为王季。
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后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县),以邑为氏姓刘。
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的小儿子也被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以邑为姓姓刘。
此为姬姓刘。
和唐尧祁姓刘,同出帝喾之后。
据《名贤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成王封王季之子刘邑,因此为氏,今河南偃师;此姬姓之刘也。
”姬姓刘氏与古代刘子国。
但是,我们至今仍没有发现有哪一支刘氏家族,自称出自姬姓刘子国,为刘康公的后裔。
第三支少数民族从刘姓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从汉姓姓刘。
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东灭东胡,西破月氏,进占河套地区,威胁新的西汉政权。
是时,汉帝初定中国,高祖刘邦派娄敬结和亲之盟,以皇室宗女嫁给匈奴族冒顿单于为妻,冒顿原姓李提,按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此,孪提氏之子皆从姓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