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歌的行板赏析集合

如歌的行板赏析集合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赏析
谈到俄罗斯音乐,就不能不谈到柴科夫斯基;谈到柴科夫斯基,就不能不谈到《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取材于小亚细亚民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弦乐曲,并逐步演变成为多种乐器独奏或协奏的保留曲目,其中最为地道的是弦乐四重奏。

1869年,29岁的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

他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

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

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

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来到莫斯科。

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

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

”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

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

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

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然后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这首曲子充分展示了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和富有同情心,有人甚至认为《如歌的行板》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似诉说、似哭泣、似叹息。

听《如歌的行板》很难不联想到《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听这样的曲子很难不受其打动。

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如歌的行板》却一直纭绕心头,我始终认为,《如歌的行板》和《二泉映月》是属于那种能够净化人类灵魂的音
乐,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的人,只要良知尚存,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善良、真诚和同情。

王蒙说:“如果夜阑人静,你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

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写到此,眼泪又开始悄悄地涌动。

我庆幸,虽历经艰辛,却仍能感动!今天介绍此曲给朋友们,相信能找到知音。

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

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

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

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

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由于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把他的忧郁风格发挥到极至,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弦乐四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一把)、各担任一个声部演奏的乐曲体栽,属室内乐,也用于音乐会演出。

行板,是一种速度术语,一般指偏慢、但不是真正慢的速度,有行走、进行的意思。

“行板”常被用作乐曲或乐章的名称。

这首乐曲演奏时,弦乐器都加了弱音器,为乐器音色增添了朦胧色彩,使乐曲显得更加委婉,更加压抑和伤感。

柴科夫斯基采用俄罗斯民歌《孤寂的万尼亚》作为《如歌的行板》的主题。

另一首俄罗斯民歌《夜歌》的旋律与此相同,歌词为:青的绿草地上,是谁在走来,身穿绿衣,慢步徘徊……
《如歌的行板》全曲共三段,两个主题;第三段是前两个主题的变化再现。

第一主题(第一段,即《孤寂的万尼亚》、《夜歌》的旋律),以沉郁、忧伤的旋律,轻回低吟,诉述难言的内心痛楚;第一段后半部分的音调是第一主题的发展引伸,已含有哀告和对命运的疑问。

第二段(第二主题)旋律起伏增大,似乎显得比第一段明朗,但那是一种祈求,一种再也无法忍受痛苦的祈求,一种对脱离苦海的锥心渴望。

那祈求和渴望是那样热切,那样急迫,却又是那样虚渺无助……
在小提琴断断续续、泣不成声的旋律下,大提琴半音阶式的拨奏似若抽泣,似若心已碎;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的切分音,似若哀声长叹,所吟诉的凄苦和绝望,直催人断肠…
第三段,是前两个主题的变化再现。

但于第二段的祈求、绝望之后,这一段已远非只是低吟难言的内心痛楚,而是绝望之中的痛苦和麻木……结尾那呜咽般的音调,显现面对苦难命运的无能为力和哀告,显现不得不在痛楚中煎熬下去的凄惨;这种表面上空幻、却近乎死寂的凄惨,令人久久难以自拔……
这部作品旋律优美、高贵、纯净,它以如泣如诉的吟唱,把挣扎于水火的下层人民的悲惨、无助、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抒发的心灵创痛捉人魂魄,令人震撼。

关于这部作品,有个著名故事:安东--鲁宾斯坦(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专门为托尔斯泰开了场音乐会,托尔斯泰聆听了这部作品后,泪流满面地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托尔斯泰为他能听懂音乐很感自豪,并且说:聆听这部作品,是他因他的文学著作而获得的最珍贵的奖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