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爰,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z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看各色的衣裳,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看,飞驰看,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看马飞过小丘, 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看,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遍克姑娘们戴看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看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L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童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教学过程:_、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L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

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

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

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

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20XX-20XX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 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境界陈旧鞭子衣裳襟飘带舞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忍心洒脱飞驰微笑勾勒目的地蒙古包好客♦需注意的字音:"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

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z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F(2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夂”的末两笔撇、捺要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L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童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 )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看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爰,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X "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 "晴朗"之意,还给人—种明丽、开阔之感。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盾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 )在天底下,—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象(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

"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

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

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

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

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样在享受和回味。

(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