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基本问题或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与争论、开放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中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那么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一套方法。

现行使用GDP(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支出循环流程:从产出或收入计算社会生产总值结果必然相同,因为根据会计规则:买者购买产品支出必然等于这些产品卖者收入。

每一次影响支出交易也必定影响收入,每一次影响收入交易也必定影响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GDP)涵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市场价值。

在这个概念中几个关键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市场价值1.GDP测度是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般是一年)最终产品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这里强调地域概念是因为要和国民概念相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

国土原则是指,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疏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国内生产总值。

按国土原则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要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

国民原则是指,凡是本国公民(指常住居民)所创造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按国民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加上国外要素收入挣额(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要素收入减去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要素收入)。

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或:GDP=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思考: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原来用GNP作为产量主要测量值,而现在大多改用GDP答:1991年以前,美国一直用GNP作为产量主要测量懂,从1991年起改为GDP.国民生产总值(GNP)测量一国居民收入,包括居民从国外取得收入(工资,利润,利息),但要减去支付给国外同类报酬.与GNP不同,GDP不考虑从国外获得报酬和支付给国外报酬.它是一国在国内实际生产产品和劳务测量值.GDP是大多数欧洲国家采用产量标准计量,因为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在传统上比在美国重要得多.由于国际贸易在美国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美国从1991年以后也开始用GDP.作为衡量产量主要测量,这种转变也可以使美国对其他国家经济比较更加容易些.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往来开放度越大理GDP作为测量收入重要性也越大.此外,由于来自国外要素收入数据较难准确获得,而GDP数据较易获得;由于相对GNP而言,GDP 是经济中就业潜力一个较好测量指标,比方说,外国人到东遭国投资,解决是东道国就业问题,所有这些原因,都表明把GDP作为经济中产生基本测量指标更合理一些。

2.GDP计算是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流量概念。

流量(flow)定时期内发生变量。

存量(stock)定时点上存在变量。

Ex:(最讨厌小学计算题)水缸里有50加仑水,水龙头每分钟流出5加仑水。

看看哪些是存量哪些是流量:一个人财富(存量);一个收入和支出(流量)政府债务(存量);政府预算赤字(流量)GDP也许是经济学中最重要流量变量:它告诉我们每一单位时间内经济循环流程中有多少货币在流动。

中国2010年GDP397983亿元,折合美元(按年底6.6227人民币兑1美元计算)是6.0094万亿美元。

中国2010年GDP最终结果是6.05万亿美元,稳坐世界第二,并且与世界第三日本逐渐拉开距离。

3.GDP测度是最终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Ex:生产一件衣服,其价值增值计算是:棉花(15)+纱(20)+人工耗费(15)=50.但若没有中间产品这一个概念,那么计算就可能成为总产值是:15+35+50=100,显然存在重复计算,因为只有50元价值才是这件衣服生产中真正被创造出来价值。

GDP计算价值增加。

4.GDP计量市场价值。

两重含义:其一,GDP是采用货币计量价值。

Ex:一个地区一年生产1000个苹果,2000个橘子,我们说总产出也可以就表示如上,但是GDP计量是货币价值,在表示总产出时还需要全部换算成为货币,如一个苹果2元,一个橘子1元,那么计算GDP就是1000*2+2000*1=3000,该地区总产值为3000元RMB。

另一重含义是:GDP仅仅指市场活动导致价值,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地下经济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所以发达国家很多抨击发展中国家GDP计量,就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劳动是无法计入GDP。

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1.支出法核算GDP支出法又称最终商品或产品流量法。

这种方法是从产品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商品支出加总。

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以下几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G)和净出口(X-M)。

个人消费(C)支出包括所有家庭对国内和国外生产产品和劳务消费。

它又可细分为耐用品(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非耐用品(食物、衣服)和劳务(医疗、旅游、理发)三种支出。

建造住宅支出不包括在内。

劳务中包括房租租金。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和存货,I)支出。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商用住房和新住宅等。

思考:有同学可能要问,资本设备为什么也是最终产品呢,难道不是像中间物品一样是用来生产别产品吗?中间物品和资本物品重大区别:中间物品在生产别产品时是被全部消耗掉,而资本物品在生产别产品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掉,被称为折旧,如一座厂房折旧年限可能是30年。

每年磨损1/30.在消费中我们说了住宅支出不属于消费,这就是因为住宅像别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消耗。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存货价值增加(或减少)。

年初存货1000亿,年末存货1200,则存货投资是200。

要注意,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另外还要注意重置投资,因为资本品会折旧,所以说新投资中间一部分要去弥补折旧部分,比如说,某国2009年投资是900亿美元,在该年年末资本存量是500亿美元,假定每年资本品折旧为400亿美元,则900亿美元投资中有400亿是需要补偿就资本消耗,净增加投资只有500亿,其中400亿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称为:重置投资。

净投资+重置投资=总投资。

我们用支出法计算GDP时候是计算总投资。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支出。

如提供国防,建筑道路等。

政府支出中有一部分是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这部分是不计入GDP。

思考为什么?因为政府购买时通过雇请专业人士,建立公共设施等位社会提供了服务,而转移支付只是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和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物品或劳务交换发生,转移支付没有产出过程。

净出口是出口减进口净值。

(X-M)进口应该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支出。

用支出法计算GDP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如果在GDP中扣除生产中消耗资本价值(即折旧)则为国内生产净值。

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所得法。

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工资、土地所得租金、资本所得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利润相加而成。

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报酬。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医生、律师、小商户公司税前利润。

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和公司为分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

虽然这些不是生产要素创造收入,但会通过价格转嫁给购买者,视为成本。

资本折旧。

前面已经讲了,计入总投资,计入GDP按收入法计算得到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1.国内生产总值(GDP)2.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产值,即在国内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产值。

NDP=GDP一折旧国民收入(ND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总和。

3.国民收入(用)国民收入指是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国民收入。

NI=NDP一间接税一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然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构成要素收入;而政府给企业补助虽然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是构成要素收入。

4.个人收入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全部收入。

PI=NI-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转移支付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口1)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收入,即:DI=PI一个人所得税假定某期发生了一下经济活动:A,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50千克银子,卖给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制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请分别用:最重产品生产就算法、增值法、收入法,计算GDP。

一、生产法:GDP=银矿公司增加值+银器部门增加值=(10-0)+(40-10)=40二、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40+0+0+0=40三、收入法:GDP=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折旧=(7.5+5)+[(10-7.5)+(40-10-5)]+0+0+0+0=40四、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两部门经济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横等式I=S三部门经济收入及储蓄——投资横等式I=S+(T-G)四部门经济收入及储蓄——投资横等式I=S+(T-G)+(M-X+K)思考: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定义得出.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总供给(c十S)和总需求C+I)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或者说事前计划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发生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名义GDP和实际GDP一、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确定某一年(基年)价格为不变价格,按不变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缩减指数或折算指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二名义GDP+GDP冤减指数或折算指数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缺口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又被称为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情况时总产量,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