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家庭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是构成农民纯收入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四项来源之一。
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村居民亲友赠送所得;二是政府惠农政策所得,即财政直接支付给农民现金或实物,其中,一方面是中央财政支付,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配套支付。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最能体现惠农政策实施效果的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一、陕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现状
近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从优惠政策中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2010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比上年增加667.5元,增长19.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2%,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增量创历史新高。
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91.3元,比上年增加45元,增长13%。
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从2005年的120.1元增至2010年的391.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5.3%增至9.5%,提高4.2个百分点,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2010年,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全国低61.7元,但增速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中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支付的占67%,其中:政策性直补占33%,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占24%,报销医疗费占8%;农村居民亲友赠送、支付所得占三成多。
二、陕西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与全国及西部省份的比较
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4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陕西高于全国近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比农民人均纯收入位次提前9位。
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是全国的86%,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的69.3%,表明陕西支持农民收入的政策力度较大,落实相对到位。
2009年,在西部12省份中,陕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西部12省份平均水平低约37元,列内蒙、西藏、青海、四川、重庆、甘肃、宁夏之后,居第8位,处于中下游水平。
在西北五省(区)中分别比青海低135元、比甘肃低21.6元、比宁夏低8.4元,比新疆高115.6元,居第4位。
主要原因是西部省份贫困面大,国家扶贫政策倾斜力度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较高。
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绝对量虽然相对较低,但与地方惠农政策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如医疗费报销、退休、养老金的发放等则高于西部其他省份,陕西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大,效果好。
三、促进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建议
(一)加大地方财政支农力度。
目前陕西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与大部分省份相同,主要来源于国家惠农财政支持,地方出台配套政策较少,如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扶贫或扶持款等均以国家标准为主,省及省以下财政分配下拨多,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少。
近年来,陕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9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拥有了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
各级政府财政要不断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特别是在国家补贴没有涉及的地区和农业产业由地方财政进行补贴,逐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二)改进财政支农补贴方式。
为了进一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陕西相继实施了苹果套袋补贴、化肥农药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家电下乡等一系列
的补贴政策,但这些补贴政策均以补贴生产企业的形式实施。
近年来,陕西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不断增加。
2010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2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0.9%,资金总量列江苏、山东、河南、四川、广东、湖南、云南、河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内蒙省份之后,居全国第14位,但大部分资金是以项目和补贴生产企业的形式投入,没有直接补贴给农民个人,对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成效甚微。
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进财政支农补贴方式,完善补贴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能够直接补贴给农民个人的,尽量补贴给农民个人,确保补贴政策能够真正增加农民收入。
要像发放粮食直补那样,将财政支农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民个人,变暗补为明补,让农民真正享受到财政支农补贴,不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三)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
近年来,陕西全面实施了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广大农村群众广泛受益并非常满意,但是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养老力度仍显较小,远未覆盖到所有农村。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老工资水平。
在农民交纳养老金方式上实现分类交纳,以2004年取消“农业税”为界点,在2004年已经达到50岁的农村人口不再交纳,可直接领取养老金,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让农民少交多领,真正实现农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保障目标。
(四)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从整个社会来看,尽管转移收入过程本身并不创造新的财富,但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增进了农村和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之一。
但转移性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对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影响有限。
在陕西农民纯收入构成中,经营性收入仍在农民收入中处举足轻重地位,占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比重逐年增大;财产性收入比重最小,发展缓慢;最能体现惠农政策实施效果的农民转移收入增长较快,但绝对量偏小,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陕西农民转移性收入仍有潜力可挖掘。
随着国内外市场格局的变化,农民从政策中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会逐渐弱化,农民增收的任务仍很艰巨。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农民政策性增收提供后续性和持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