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母的膳食营养分析xx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材料乳母的膳食营养分析xx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材料xx-孕妇的营养与膳食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不仅要提供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和乳汁分泌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而且要满足自身的营养素需求,从而达到预防可能出现的母体和胎儿营养缺乏及某些并发症的目的。
因此,保证妊娠期的合理营养对母体健康和下一代的正常身心发育有重大的意义。
孕妇(一)妊娠期的生理特征妊娠期间,为适应和满足胎体在宫内生长发育的需求,母体自身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分泌妊娠期内分泌的主要改变是妊娠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受精卵着床后HCG水平开始升高,在妊娠第8~9周分泌达到顶峰,第10周后开始下降。
其主要生理作用,一是刺激母体黄体孕酮分泌;二是通过降低淋巴细胞的活力,防止母体对胎体的排斥反应。
(2)人绒毛膜生长素(HCS):HCS是胎盘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它的主要生理作用包括降低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并将葡萄糖转给胎儿;促进脂肪分解,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促进蛋白质和DNA的合成。
(3)雌激素:胎盘分泌的雌激素包括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
雌二醇刺激母体垂体生长激素细胞转化为催乳素细胞,为分泌乳汁做准备;此外,它还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脂类代谢,增加母体骨骼更新。
雌三醇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通过促进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增加子宫和胎盘之间的血流量,并可促进母体乳房发育。
(4)孕酮:孕酮能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导致妊娠胃肠功能改变;还使子宫的平滑肌细胞松弛,以便于胎盘在子宫内着床,此外,孕酮还促进乳腺发育并抑制妊娠期乳汁分泌。
2.血液(1)血容量:妊娠第6~8周时,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开始增加,妊娠第32~34周时达到顶峰,血容量比妊娠前约增加35%~40%,并一直维持至分娩。
血容量的增加包括血浆容积和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其中血浆容积的增加大于红细胞数量的增加。
与非妊娠妇女相比,血浆容积增加为45%~50%,红细胞数量增加为15%~20%,使血液相对稀释,容易导致生理性贫血。
(2)血浆总蛋白:由于血液稀释,妊娠早期血浆总蛋白就开始下降,至妊娠晚期血浆总蛋白水平由约70g/L降至60g/L,主要是因为白蛋白水平从40g/L降至25g/L所致。
3.肾脏妊娠期间,由于不断排出母体和胎儿代谢所产生的含氮或其他废物,使肾脏负担加重。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约50%,肾血浆流量增加约75%。
尿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酸、肌酐等排泄增多。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而肾小管的吸收能力又不能相应的增高,可导致部分妊娠期妇女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的排出量增加。
例如尿中叶酸排出量增加一倍,葡萄糖排出量可增加十倍以上,所以在餐后15min可出现尿糖。
故尿中葡萄糖排出量的增加与血糖浓度无关。
4.消化妊娠期妇女受高水平雌激素的影响,牙龈肥厚,易患牙龈炎和牙龈出血。
孕酮分泌增加可引起胃肠平滑肌张力下降、贲门括约肌松弛、消化液分泌量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等,易出现恶心、呕吐、反酸、消化不良、便秘等妊娠反应。
此外,由于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道平滑肌松弛,胆汁变粘稠、淤积,易诱发胆结石。
另一方面,消化系统功能的上述改变,延长了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使一些营养素如钙、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的吸收都有所增加。
5.体重妊娠期母体的体重发生明显变化,平均增重约12kg。
妊娠期体重增加包括两方面:一是妊娠的产物,如胎儿、羊水和胎盘;二是母体组织的增长,如血液和细胞外液的增加,子宫和乳腺的增大以及为泌乳而准备的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
体重增加是反映妊娠期妇女健康与营养状况的一项综合指标。
若以BMI作为指标,妊娠期适宜增加的体重应有所不同。
不同的BMI妇女妊娠期适宜增重范围见下表。
BMI 推荐体重增长范围(kg)低正常 19.8~26.0 11.5~16.0超重 >36.0~29.0 7.0~11.5肥胖 >29.0 6.0~6.8摘自《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葛可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xx(二)妊娠期的营养需要1.能量适宜的能量对孕妇机体及正在发育的胎儿都很重要。
孕妇除了维持自身所需能量外,还要负担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胎盘和母体组织增长所需要的能量。
孕早期孕妇基础代谢并无明显变化,孕中期开始逐渐升高,至孕晚期约增加15%~20%。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中、晚期妇女膳食能量RNI 应在非孕妇女能量RNI的基础上每日增加0.83MJ。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气候、生活习惯、劳动强度等的不同,对能量的供给可主要根据体重增减来调整。
2.蛋白质孕妇必需摄入足够数量的蛋白质以满足自身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足月胎儿体内含蛋白质400~800g,加上胎盘及孕妇自身有关组织增长的需要,共需蛋白质约900g,这些蛋白质均需孕妇在妊娠期间不断从食物中获得。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早、中、晚期妇女蛋白质RNI分别增加5g、15g、20g;膳食中优质蛋白质至少占蛋白质总量的1/3以上。
3.脂类妊娠期妇女平均需储存2~4KG脂肪,胎儿储存的脂肪占体重的5%~15%。
脂类是胎儿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细胞在增殖、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必须脂肪酸。
孕妇膳食中应有适量的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保证胎儿和自身的需要。
但孕妇血脂水平较平时升高,脂肪摄入总量不宜过多。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妊娠期妇女膳食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0%~30%.4.矿物质(1)钙:妊娠期妇女对钙的需要量显著增加,胎儿从母体摄取大量的钙以供生长发育的需要。
当妊娠妇女钙摄入量轻度或暂性不足时,母体血清钙浓度降低,继而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加速母体骨骼和牙齿中钙盐的溶出,维持正常的血钙浓度,满足胎儿对钙的需要量;当缺钙严重或长期缺钙时,血钙浓度下降,母亲可发生小腿抽筋或手足抽搐,严重时导致骨质软化症,胎儿也可发生先天性佝偻病。
胎儿体内约需储留30g钙,以满足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的需要。
孕早期胎儿储钙较少,平均每日仅为7mg;孕中期开始增加至每日110mg;孕晚期钙储留量大大增加,平均每日可储留350mg。
除胎儿需要外,母体尚需储存部分钙以备泌乳需要。
因此,孕妇应增加含钙丰富的食物,膳食中摄入不足时亦可适当补充一些钙制剂。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膳食每日适宜摄入量(AI)为:孕早期800mg,孕中期1000mg,孕晚期1200mg。
1妊娠期母体生理性贫血,需(2)铁:妊娠期妇女对铁的需要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2母体还要储存相当数量的铁,3胎儿额外补充铁;○以补偿分娩时由于失血造成的铁损失;○肝脏内也需要储存一部分铁,以供出生后6个月之内婴儿对铁的需要。
因此,妊娠期膳食铁摄入量不足,除易导致孕妇缺铁性贫血外,还可减少胎儿铁的储备,使婴儿较早出现缺铁。
孕早期缺铁还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有关。
妊娠期妇女应该注意摄入一定量动物肝、血、瘦肉等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加服铁剂。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膳食铁的AI为;:孕早期15mg/d,孕中期25mg/d,孕晚期35mg/d。
(3)锌:妊娠期妇女摄入充足的锌有利于胎儿发育和预防先天性缺陷。
胎儿对锌的需要在妊娠末期最高。
此时胎盘主动运转锌量每日为0.6~0.8mg。
血浆锌水平一般在妊娠早期就开始下降,直至妊娠结束,比非妊娠妇女低约35%,故在妊娠期应增加锌的摄入量。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胎儿畸形发生率的增加与妊娠期锌营养不良及血清锌浓度降低有关。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膳食锌RNI 为:孕早期11.5mg/d,孕中、晚期16.5mg/d。
(4)碘:妊娠期妇女碘缺乏可能导致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从而引起以生长发育迟缓、认知能力降低为特征的呆小症,通过纠正孕早期母亲碘缺乏可以预防。
由于妊娠中期妇女基础代谢率可是增高,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和碘的需要量增加。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膳食碘的RNI为200μg/d。
5.维生素(1)维生素A:妊娠期妇女缺乏维生素A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及早产有关。
但妊娠早期增加维生素A应注意不要过量,因为大剂量维生素A能导致自发性流产和胎儿先天畸形。
故中国营养学会及WHO均建议孕妇通过摄取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来补充维生素A。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晚期妇女维生素A的RNI 分别为:800μgRE/d和900μgRE/d,UL值为2400μgRE/d。
(2)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和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故妊娠期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这一时期缺乏维生素D与孕妇骨质软化症及新生儿低钙血症和手足搐搦有关;但过量维生素D也可导致婴儿发生高钙血症甚至引起维生素D中毒。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早期维生素D的RNI与非孕妇相同,为5μg/d,妊娠中、晚期为10μg/d,UL值为20μg/d。
(3)B族维生素:妊娠期缺乏或亚临床缺乏维生素B1时,孕妇可能不出现明显的脚气病症状,而新生儿却有明显的表现。
维生素B1缺乏还可影响胃肠道功能,尤其妊娠早期妇女由于早孕反应使食物摄入减少,更容易引起维生素B1缺乏,从而导致胃肠功能下降,进一步加重早孕反应。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维生素B1的RNI 为1.5mg/d。
妊娠期维生素B2缺乏与胎儿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有关。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维生素B2的RNI为1.7mg/d。
临床上常用维生素B6辅助治疗早孕反应,维生素B6还与叶酸、维生素B12联用可预防妊娠高血压。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B6的AI为1.9mg/d,维生素B12的AI为2.6mg/d。
叶酸不足与新生儿神经管畸形(无脑儿、脊柱裂等)的发生有关。
妇女在孕前1个月和孕早期每天补充叶酸400μg可有效的预防大多数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妊娠期妇女叶酸的RNI为600μgDFE/d,UL位1000μgDFE/d.(三)妊娠期营养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1.妊娠期营养不良对母体的影响(1)营养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和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
妊娠期贫血以缺铁性贫血为主,在妊娠末期患病率最高。
主要原因是膳食铁摄入不足;植物性食物的膳食铁吸收利用率差;母体和胎儿对铁的需要量增加;某些其他因素引起的失血等。
重度贫血时,可因心肌缺氧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如胎盘缺氧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脏病,贫血还可降低孕妇抵抗力,并易发产褥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2)骨质软化症:维生素D的缺乏可影响钙的吸收,导致血钙浓度下降。
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钙,必须动用母体骨骼中的钙,结果使母体骨钙不足,引起脊柱、骨盆骨质软化,骨盆变形,重者甚至造成难产。
此外,妇女生育年龄多集中在25~32岁,该时期正值骨密度峰值形成,妊娠期若钙摄入量低,可能对母体骨密度造成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永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