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学案自主预习试锋芒《咏雪》读一读了解1.作者名片(加下划线的内容要记牢)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除组织文人编写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集《幽明录》。
2.作品简介《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原为八卷,内容分“言语”“方正”等三十六门。
主要记载汉末到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现实的动荡和黑暗,揭露了士族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和上层社会的清谈风气,歌颂了一些人物的品行志节。
本书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填一填·识记1.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________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________今义:因为2.文言句式(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种怎样的家庭气氛?4.“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5.《咏雪》一文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作用?二、《陈太丘与友期行》读一读了解陈太丘,即陈寔(shi)(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
东汉时期官员、学者。
因曾任太丘长,故又称“陈太丘”。
填一填识记1.通假字尊君在不“_____”同“_______”2.古今异义(1)期.日中古义:___________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2)门外戏.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戏剧,也指杂技(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5)友人惭,下车引.之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引导3.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4.文言句式(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判断句,“则”“是”连用表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的相关内容。
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6.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元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你是怎么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多练显身手课内练(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儿女讲论文义..()(2)俄而雪骤.()(3)撒盐空中差可拟.()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地点“内集”、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
4.为什么要在结尾交代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积累的“咏雪”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②去后乃.至()③相委.而去()④下车引.之()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1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自主预习·试锋芒《咏雪》1.(1)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2)趁、乘2.(1)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2)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融洽、欢快、轻松4.“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风趣灵动富有诗意,形神兼似。
5.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1.不否2.(1)约定(2)玩耍(3)舍弃(4)离开(5)拉,牵拉3.感到惭愧4.(1)陈元方当时只有七岁,(在)门外玩耍2)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5.(故事的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故事的发展:)友人过中不至,乃去;(故事的高潮:)陈元方据理驳斥友人;(故事的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6.(元方:)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7.示例一:元方不失礼。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元方求全责备;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示例二:元方失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的胸襟宽广。
一课多练·显身手1.(1)文章的义理(2)急(3)相比2.(1)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3.寒雪日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语句的理解。
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是表明作者更欣赏谢道韫的才华答案: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谢道韫才情的赞赏。
5.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6.①约定②才③舍弃④拉,牵拉7.①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时分(一同出发)。
您正午时分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②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8.陈元方友人。
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9.“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0.元方是一个聪明机灵、能言善辩、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的孩子。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11.(1)称赞,赞许(2)效法1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尽量使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1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蠃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1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附【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
袁公问:你贤德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的施政方针是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尽量使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但他们与世应酬、行动止息尽管相隔遥远,却那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