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第一节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人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及其各种认识能力,都因生理基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个体的独特性,从而使审美活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审美活动中的个性特征既有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等生理基础的差异,又有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文化教育等社会环境的差异。
1.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个性特征与人的先天因素,如气质、神经系统类型与生理素质等有关。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认为人体内因血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汁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血液在比例中占优势的为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就为胆汁质,黑胆质占优势就为抑郁质,粘液汁占优势就为粘液质。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有对应关系,可以按照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三个基本特性即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的不同组合来解释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为强而不平衡的灵活型的,在气质上是不可抑制型;强而平衡的灵活型,在气质上是活泼型;弱而平衡的惰性型,在气质上是安静型;弱而不平衡的惰性型,在气质上是弱型。
多血质的人热情、灵活、机智、敏锐,情绪兴奋性高,外露、外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胆质汁的人豪爽、直率、敢作敢为,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粘液汁的人安静、稳重、踏实肯干,情绪兴奋性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的人孤僻易感,优柔寡断,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严重内倾,反应速度慢,刻板而不灵活。
巴甫洛夫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为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认为各类型的特点与一些专门能力直接相关。
第一信号系统在自己的活动中占相对优势的人为艺术型,他们对现实的感知具有完整性、充分性和主动性,想象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第二信号系统在自己的活动中占相对优势的人为思维型,他们长于分解现实,抽象思维能力发达。
两个信号系统在自己的活动中取得相对平衡的人为中间型。
生理素质主要包括感官能力与人所具有的各种智力。
感官能力主要是指视力、听力,各人的感官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理论,人的智力至少应包括七种,即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人际智力与自知智力。
其第一、二种是指人们已经很熟悉的“智商”,最后两种则是近年盛行的“情绪智力”,又称“情商”。
情绪智力是指人的性格与情绪特点,包括自我努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包括感觉与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具有先天性。
人的先天因素的不同特点,使得人具有不同的审美个性。
从气质上看,一般来说,胆汁质(不可抑制型)的人喜爱鲜艳的色彩、新奇的形象和独特的造型,易赶时髦,变化大。
多血质(活泼型)的人的审美个性与胆汁质的人相似,程度上相对弱一点。
粘液质(安静型)的人喜爱典雅素淡的色彩,精巧平和的造型,受传统的影响较大,不赶时髦,变化小。
抑郁质(弱型)的人与粘液质的人的特点也相似,稳定性更强。
从神经系统类型看,艺术型的人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有超出常人的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容易对周围普通的事物产生审美反映。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2.个性特征与社会文化因素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文化教育等社会环境的熏陶与培养,对人的个性特征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于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最大的影响当然是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的影响是每个人不能拒绝的必然的影响。
文化应该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选择与改造的实践方式,是以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
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由于人类文化的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审美的层面,它们对于人的审美个性的形成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感觉积淀着社会文化的内容。
种种社会生活的模式和情感内容由于与某些生理感觉在结构上的相似,就不自觉地或无意识地渗透于我们的感觉之中,使人的感觉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因而区别于一般生理性的感觉。
知觉与想象需要理解,社会文化的影响就更大个性特征的形成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黑格尔说过:“同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了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意义和范围,要在成年人那里,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41页,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3.个性特征与个体心境所谓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具有弥散性特点的情绪状态。
某种心境的产生,总是有其来自外界的刺激和自身意识的倾向性。
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更受到个人心境的影响。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荀子:“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体不知其安”(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二节现实的审美对象1.现实的审美对象与审美客体的区别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是现实的审美对象,它与审美客体是有区别的。
可能的审美对象是指审美客体,是在人类历史上生成的客体。
而现实的审美对象只能是在具体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存在,只能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存在。
2.审美注意中的审美对象现实的审美对象首先只能是审美注意中的对象。
在审美的准备阶段,审美注意所集中的对象是审美对象。
那是经过注意选择的对象,是与主体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心理距离的对象。
这种对象只是“现象学的对象”,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毫无关系,也就是说,是事物的感性外观构成了审美注意中的对象。
对于每个具体的审美主体来说,这种注意又会受到具体的审美兴趣、情感要求等等的制约,使选择出现多样性。
只有被具体的主体所选择的对象,被具体的主体所注意的对象,才是这个主体的审美对象。
3.审美感知中的对象审美对象还是审美感知中的对象。
在审美感知阶段,主体对对象既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建构”。
它不仅仅是“剌激-反应-接受”这样一个单向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同时更是主体按自身的情感模式主动地建构一个完美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审美知觉中的审美对象是与实存客体相似又不相同的对象,是通过审美感知建立的心灵中的对象。
它是知觉对对象进行完形建构后的对象,是个体性审美感知的对象。
每个主体在对同一审美客体进行审美知觉时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客体加工、转换、构建,由此所建立的无疑是属于个体的审美对象。
4.审美体验中的对象审美对象又是审美想象中的对象。
在审美体验阶段,主体的想象全面展开,以体验的方式从对象的外在形式进入对意义层次的把握和理解,进入了“物我同一”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首先,它是意义的世界。
在审美体验中,一切外部事物的表象都作为某种意义表象对人存在着,而不是作为知觉的表象存在着。
因而,体验中的表象往往具有象征性。
体验的世界还是情感的世界,进入体验也就意味着进入了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世界往往是主体自身的情感世界,体验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把握自身的情感生活。
在审美体验阶段形成的审美对象,其心灵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对象的意义把握是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的,个人情感更是变化万千,不可捉摸。
个人情感的对象化也具有了不可把握的性质,是一种没有固定形式的审美对象5.审美理解中的对象审美对象还可以是审美理解中的对象。
在审美超越阶段,主体通过审美理解,达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越,有限向无限的突进,也就是到达了一种理想境界。
此时的审美对象,早已失去其具体的形状,是一种不可描述的、靠理性把握的心灵意识的对象。
从审美注意开始,个体的审美活动一步步把审美客体转变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对象,转变成现实的审美对象。
主体任何一种审美愉快的获得,都是从这个具体的个体心灵中的审美对象得到的。
由此可知,同一审美客体可以形成多个审美对象,即“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第三节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愉快1.作为美感的审美愉快审美愉快是指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效应,是在各审美阶段获得的心理效果,也就是美感,或审美经验。
它们的表现形态有不同,但都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或愉快的经验。
审美愉快具有层次性。
审美愉快的层次性不会凭空产生,它只能在审美心理过程中获得。
正因为审美心理过程具有逐步递进的阶段性,作为每一阶段的心理感受产物的审美愉快也表现出它的层次性特点。
2.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在审美感知阶段所获得的审美愉快是一种初级的审美愉快,是在感官层次所获得的愉快。
在这个阶段,审美客体起着很主要的作用。
主体对对象的接受受制于对象剌激力的大小,主体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去接受、去完形、去建构,以自己的身体通过感官与对象发生同构共鸣,并使主体获得感官上的快适和知觉中的愉快,或许也可以称作感性的愉快。
3.心意层次的审美愉快在审美体验阶段所获得的审美愉快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愉快,它是在心意层次所获得的愉快。
在这个阶段,主体深入到审美对象的意义层次,体验、领悟着审美对象的意义和情感,并且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体验、领悟着自我的意义和情感。
在这种体验中,主体获得的是“会心”的喜悦,主体的一切情感都在与审美对象的交融中得到某种满足。
这种满足是深入于心意间的愉快。
在审美体验阶段所产生的审美愉快,同主体自身的生命意义的发现与表现紧密相联。
此时,身外之物即心内之物,心内之物即心外之物,主体即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即主体自己。
主体对自身的情感、自我、生命有了深切的领会,同时主体的情感、生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主体的心灵意识充满着欢欣鼓舞或陶然自得。
4、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快在审美超越阶段,主体获得的审美愉快是精神人格层次的愉快,也被称之为“悦志悦神”。
主体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有限空间,似乎窥见了宇宙本体,发现了人生的永恒价值。
因而,它常常表现为人格的震动、灵魂的颤栗,这是人的心灵的洗涤,主观精神的升华,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庄子所谓的“至乐无乐”的境地,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地。
这种审美愉快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思考题1.试析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形成的根源。
2.什么是现实的审美对象?它与审美客体是什么关系?3.什么是审美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