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3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想: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
《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容并编写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纳•整理)课前布置如下预习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解。
教学重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三)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四)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五)一词多义所以次四、课堂反馈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ān)(xū )(2)徇朝歌(xùn )(3)会稽(kuài)(4)牝牡雌雄(pìn)(5)弑君(shì)(6)改正朔(shuò)(7)股肱(gō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 )( 掌管 ) (2)而徇朝歌(巡行)(3)南略邛、笮、,还报命(巡行 )( 回复 )(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 ) (5)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6)小子何敢让焉( 推辞)(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 合适 )(权变,变通)(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 ) (9)垂空文以断礼义(留下)(10)于是论次其文( 编次 ) (11)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字兼备)(12)俟后世圣人君子( 期待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我今义:男孩子(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古义:整齐,整理今义:整齐,有条理(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今义:经常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通“旨”(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通“ 网”;“ 失”通“ 佚”(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者,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目的连词,用来)第二课时(思考•感悟)教学要点1. 整体感知课文容并编写容提要。
2. 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教学过程一、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容?(让学生编写容提要)(一)自叙家世谱系。
(1—3)(二)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4—6)(三)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7—10)(四)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1)(五)《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12—13)二、简析课文容。
(P1—2)§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
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
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
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以“达王事”。
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10简析: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简析: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三、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四、课堂总结五、课后作业阅读《太史公自序》选段。
完成7—9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苍为章程,叔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日:“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