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感想
思政122 何谓能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这门课是这个学期甚至大学一来上的比较特殊的一门课,课程的开展也对于我的发展帮助很大。

首先一点,这门课程老师上课时并没有字很多的PPT,也没有很枯燥乏味的教案,完全是讲到哪里上到哪里。

老师教学认真,课堂效率高,授课内容详细,我们学生大部分都能跟着老师思路学习,气氛活跃,整节课学下来有收获、欣喜,使人对此门课程兴趣浓厚。

这种百家讲坛式的讲课方式,能够很大一部分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对于我以后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借鉴。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感触:小学课堂最具活力,中学课堂次之,大学课堂则索然无味。

这是因为中小学课堂里有生动的故事,好玩的游戏,学生喜欢,大学课堂则反之。

也曾有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课堂上可以给我们多讲几个故事,或者多搞一些小活动吗?这样我们会学得更开心的。

”可见,青少年学生爱在玩中学,爱在乐中思考。

灌输式的教育是平淡的,而故事是生动地讲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招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更加积极地思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这个课程,它可以讲的很学术,也可以讲的很具有故事性,如何将一个历史人物饱满的塑造起来,就不能仅仅只讲他的光荣事迹,那些人尽皆知的故事。

阳光会造就阴影,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一个人。

会使他更形象,认识的人也会觉得更深刻。

之所以说故事教学超越了教材,这是因为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是依据教材设置的,但素材的选择已经超越了教材。

超越教材不能让学生甩开教材,而是让学生从教材出发,超越教材的局限,最后再回归教材,感悟与反思所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不能把学生惯出竖着两只耳朵学习的坏习惯。

恐怕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这种习惯,老师和学生手上都拿着一本同样的教材,我们都看过了,新鲜感早过去了,课堂上我们再照葫芦画瓢式的讲一遍,用两个字说“没劲”,数一数低下了几个脑袋就知道了。

而故事是依据教材而编,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故事当中,将教学重难点演变成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真正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归教材”。

而且,老师并没有主动的去判定一个人的对错与否。

而是将他的生平全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

多读历史,读史使人明智,一点都不假,当你对历史极为了解了,你也就能洞察任何一个人了。

因为你接触的人完全没有你读到的人多,通过历史来提升自己,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