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


反过来说,针对某一种产品的技术发明,如 果不能够相对地节约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也 不会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 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带。
4. 关于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的理论
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导性假说为农业研究 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本原则, 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由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竞 争机制来支配农业科研活动。
6.3.3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1.先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资源节 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美国) 2.先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劳动节 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日本) 3.中性技术进步的道路(法、英、意大利)
6.3.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 道路,大致可划分为二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 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 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
格里克斯也注意到杂交玉米技术成果推广的经 济效益,他指出研究成果的地区分布和新品种的 推广率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
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 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理论。 节约一种或几种要素的技术创新,如果不落实 到某一种产品上,就无法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 所采用。
相对稀缺的要素成为企业生产以至经济发展的瓶 颈,具有更高的边际产出,而对该要素的节约或 释放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国民收入。
由此定义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
速水和拉坦认为:
经济中技术的发展是为了用相对丰富因而廉价 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因而昂贵的要素。
2. 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
施莫克勒在《发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了市 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并对工业领域 进行了实证研究。
6.3.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指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 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
2.资源节约型技术
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它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 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
3.中性技术
指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 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6.2 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6.2.1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2.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6.2.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农业技术进步 2.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3.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4.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技术进步
他认为经济进步受四种力量的推动——人口增长、 工作意愿增强、资本增加和技术创新。
一种创新只有当它的最终效果能够带来国民收入 的增加时,才会被有力地采用,这是竞争条件下 的必然结果。
希克斯认为:
技术创新是偏向劳动还是偏向资本,取决于劳动 与资本的相对价格;在竞争条件下,要素相对价 格反映其相对稀缺程度。
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2)坚持试验、示范与逐步推广的原则和发挥
“科技户”的作用 (3)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4)切实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 (5)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
6.4.3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1.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目标(全面提高 农民素质)
1.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关键技术; 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传统技术的结合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途径
(1)调整和完善农业科研体系 (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3)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引进 (4)搞好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5)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政策
6.4.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重点推进的农业技术进步:
1.尽快形成一整套“二高一优”(高产、高效、 优质农业 )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农田水 利技术,有效改造中低产田; 3.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 4.进一步提高化学化水平。
6.4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6.4.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因为: 农业科研的大多数成果,尤其是生物和农艺研究, 是以信息形式表现出来的新品种、新配方、新工艺 等,它们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具有使用上的 非排他性和收益上的非独占性或外溢性,难以避免 搭便车等问题的困扰。 农民对一种新的知识信息的使用,并不减少他人 所能利用的信息数量;而信息使用的扩大也不会增 加其研究成本的补偿。
很多人都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的——不 是由经济变量所控制,甚至是自发的。
现在看来,技术发明从一种业余的、非常 规的经济活动,逐渐变成一种连续的、规范 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
格里克斯在对杂交玉米的推广和使用中,指出 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较早地 提出了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市场需求诱导假说。
6.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6.3.1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诱导性技术进步概念最早是由希克斯提出来的, 其理论发展分为两个分支:
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强调要素的相 对稀缺性;
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强调市场需求。
1. 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
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中讨论“经济进程的分配 效应”时,首先引入了诱导性技术进步概念。
6.1.2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
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2.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 4.农业生产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6.1.3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 发展的重要作用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5.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 全面发展
6 农业技术进步
6.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 6.2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6.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6.4农业科技体系建设
6.1农业技术进步特点、内容、作用
6.1.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点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
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知识的积累,技术 进步包括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
施莫克勒验证了不同产业资本品的发明数量与产 品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伸出三个命题:
(1)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追求预期收益; (2)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 (3)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 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 总之,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 技术发明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或把握经济机会,这一 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⒈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点及重要作用是什么? ⒉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⒊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
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 4.为什么要建立公共农业科研体系? 5.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6.你认为怎样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
2.加快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途径 (1)大力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2)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教育 (3)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6.4.4 农科教相结合
1.搞好统筹规划 2. 发挥农业主管部门和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 3.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农业生产一线,参 与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及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4.探索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5.农村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三农”的方向
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 技术的进步;
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狭义的技术进步因考虑的主要是物化形态的技术, 因而又叫硬技术进步。
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1)渐进性 (农业技术的积累) (2)系统性 (协调发展、综合配套) (3)外生性 (外部压力和动力) (4)复杂性 (环境、内容、结构、推广、应用) (5)周期性 (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经济周期)
道路?
1.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 (1)选定推广项目 (2)推广试验 (3)示范 (4)推广 (5)反馈和改进研究
2.农业技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在稳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建设国 家办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办的多元化 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科 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 作用,最终形成高效率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技术 推广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