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当前“核心素养”一词炙手可热。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 年3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中提出要加快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至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础地位。
核心素养正成为指导、引领未来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因素。
从目前我国实施的课程来看,主要为三个层次,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核心素养视角对其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组织、开发、实施及评价,应予以高度关注和探讨。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源于1997 年12 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
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and Selection of Compet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关于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体系、实施方法如何等,这一系列问题在国外教育发达国家亦因地而异。
国内学界正处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热议与讨论阶段,在实践方面经验缺乏。
基于这种现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能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包含 3 个维度,共计9 项素养:(1)能动地使用工具。
这包括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三项素养。
(2)能在异质群体中互动。
包含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
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维护自己的权益,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
涵盖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三项素养[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展教育的核心素养:来自一些国际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一书中,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使个人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和实习社会良好运行所需要的素养[2]。
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8 个领域,如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及艺术素养[3]。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Jack Goody 认为,核心素养应在特定实践情境下探讨,它意指个体在所生活的社会框架下,有关如何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素养。
瑞士社会学家Philippe Perrenoud 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识别、评价和保护自身的资源、权利和限制,形成和执行计划及发展策略,兼顾个体性与集体性,分析形势及关系,合作、在共同领导情况下行动,建立和运转民主的组织和集体行动的系统,管理和解决冲突,理解、运用和精细化规则,超越文化差异,建立可协商的秩序[2]。
我国学者褚宏启认为,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或者说,它是学生在21 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1]。
北京师范大学辛涛等人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能够促进个体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4]。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指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5]。
总览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尚未对其概念达成统一规范。
然而,在某些方面不乏共同之处。
例如,核心素养强调从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出发,要求学会、具备一些基本及关键的能力和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某一种单一素养,亦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集合,它是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可迁移性的某几项素养。
这些关键素养对人的终身学习、发展,对社会的适应、促进作用至关重要。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
简单而言,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来说,校本课程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与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从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课程运动”演变发展而来,确切地说,它源于对新课程运动及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
在新课程运动中,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备受重视,于是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模式一统天下。
不可否认,国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当时对教育的推动作用巨大。
自20 世纪60 年代后,学界开始对课程变革与发展加强了反思;至80 年代左右,由于国家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引发的弊端层出不穷,一些学者和评论家开始意识到,从事课程开发的专家与课程实际使用者相距甚远,这种脱节使得课程改革的效果大打
折扣。
由此便出现了校本课程的研究,校本课程发展经历了从兴起、鼎盛、低落到转型等时期。
了解校本课程的起源发展与走向,便于从核心素养视角分析校本课程问题提供借鉴。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思考
核心素养角视下的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析校本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或在实施核心素养前,对校本课程现状及所须做的准备工作应有明确认识。
1.思想理念问题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其重要性越来越强。
如果以往校本课程开发只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那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则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主体———校长和教师,在提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潮流下,须对核心素养的要义、校本课程的精髓和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及学校教育哲学进行深度挖掘。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适应、促进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品质、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
校长和教师要结合所在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把学生终身发展所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进行匹配整合。
尽管核心素养强调素养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关键性,而学校教育哲学等具有独特性、差异性,但两者在根本上是趋同的,均体现了对人的培养,对学生健康发展的追求,对学生幸福和社会贡献的塑造。
其次,以往对校本课程的态度,有相当部分学校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