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关系》总复习题考试题型及分值说明一、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合计10分;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合计30分;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合计20分;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40分。
一、名词解释1、政府公共关系2、政府公共关系传播3、政府公共关系调查4、政府公共关系策划5、政府内部公共关系6、行政组织形象7、策划新闻事件8、政府公共关系谈判9、公共关系状态10、庸俗关系11、政府公共关系传播效果12、政府全员公关13、新闻发布会14、政府公共关系广告15、政府公共关系的人际交往二、多项选择题1、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包含()A.收集信息B.决策咨询C.协调沟通D.宣传引导E. 树立形象2、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结构要求包含以下()A.交际能力B.沟通能力C.组织能力D.思辨能力E.创新能力3、政府公共关系公众的特征()A.公众的相关性B.公众的群体性C.公众的复杂性D.公众利益的多维性E.公众的变动性4、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照公众对政府的态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顺意公众B.逆意公众C.独立公众D.政府追求的公众E.政府不欢迎的公众5、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照公众的发展过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非公众B.潜在公众C.知晓公众D.行动公众E.首要公众6、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包含()A.道德修养B.职业素质C.能力结构D.形象要求E.专业背景7、根据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一般将传播分为以下类型()A.自身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E.互联网络传播8、提高政府公共关系沟通传播的效果,必须正视并认真疏通传播障碍,公共关系沟通传播的主要障碍有()A.机械障碍B.语言障碍C.习俗障碍D.心理障碍E.组织障碍9、政府公共关系人员在传播沟通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以保障有效的公共关系传播。
A.真实性原则B.目的性原则C.政务公开原则D.全员公关原则E.双向沟通原则10、政府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原则有()A.真实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群众路线原则D.经济效益原则E.讲求实效原则11、政府公共关系基本的活动模式有()A.宣传性政府公共关系B.交际性政府公共关系模式C.服务性政府公共关系模式D.社会性政府公共关系模式E.征询性政府公共关系模式12、公众是政府外部公共关系的主要对象,公众舆论具备以下哪些基本功能()A.预警社会状况B.制约权力行使C.维护社会稳定D.促进人民参政议政E.取代大众传播13、行政组织形象是政府及其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客观反映,简单而言,行政组织形象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主观性B.客观性C.动态性D.综合性E.不变性14、影响行政组织形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价值观B.政策C.信誉D.公正性E.廉洁程度15、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社会舆论可以分为()A.阶级舆论B.群体舆论C.政治舆论D.经济舆论E.文化舆论16、政府公共关系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A.显著的职业性B.双方的参与性C.处事的灵活性D.持久性E.私人性17、政府公共关系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A.传递信息B.感情交流C.行为调节D.形象矫治E.处理危机18、按照广告的载体划分,政府公共关系广告包含()A.车船广告B.传单广告C.广播广告D.网站广告E.社会广告19、政府公共关系谈判的基本构成要素有()A.谈判主体B.谈判议题C.谈判方式D.谈判场所E.谈判时间20、突发事件的特点()A.偶发性B.影响性C.危害性D.预见性E.群体性21、政府公共关系中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A.真实公开的原则B.迅速及时的原则C.分级负责的原则D.安定团结的原则E.封锁信息的原则22、提高政府公共关系的演讲艺术,应该把握好以下方面()A.真实化B.口语化C.个性化D.形象化E.随意性23、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的专题活动,一般有以下类型()A.展示型专题活动B.庆典型专题活动C.赞助型专题活动D.宴请型专题活动E.开放党参观型专题活动24、公共关系之父是()A.艾维·李B.康菲尔C.卡特里普D.乔治·帕克E.爱德华·波尼斯25、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具有()特点A.唯一性B.权威性C.整体性D.层次性E.多样性26、政府公共关系调查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三种调查方法是()A.问卷调查法B.文献研究法C.访谈调查法D.观察法E.比较研究方法27、合理选择政府公共关系媒介,一般要考虑传播以下(),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A.传播主体B.传播环境C.传播对象的特点D.传播内容E.传播经费28、政府公共关系成功策划和实践,必须重视行政文化的作用,以下哪些是行政文化的功能()A.导向功能B.规范功能C.凝聚功能D.激励功能E.惩罚功能29、政府新闻宣传的基本原则有()A.节约宣传经费B.明确宣传意图C.熟悉宣传对象D.了解宣传途径E.控制舆论方向30、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源于西方,在我国建于(),当时主要是处于外交的考虑,而基本局限于中央一级人民政府,来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向世人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
A.1949年B.1961年C.1978年D.1983年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2、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3、简述政府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
4、我国政府公共关系面临的问题有哪些?5、当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6、简述报纸传播信息的优势与弱点7、简述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点与弱势8、简述政府公共关系沟通传播的基本原则。
9、简述提高公职人员对政府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几个原则?10、简述塑造良好的行政组织形象的意义?11、简述政府公共关系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12、政府公共关系广告内容的策划原则?13、简述政府公共关系中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14、简述政府公共关系谈判的准备阶段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四、案例分析(一)面对公众舆论,政府如何面对?24岁的上海白领王帅于2009年初网上发帖举报家乡河南灵宝市非法征地一事,却被“跨省拘捕”以涉嫌诽谤政府罪押回河南羁押8天。
由于公众舆论压力,河南省副省长承认王帅案为冤假错案,并网通过网络向其公开道歉,该案一批司法人员被处理,王帅获得783.93元的国家赔偿。
戏剧性的是,王帅举报的违规征用的土地全部复耕,土地又重新回到农民手中。
结合本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按照政府对公众的态度为划分标准,王帅属于何种类型的公众?其含义是什么?2、结合本案例,你认为政府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二)安顺枪击事件,政府如此维稳?2010年1月12日,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发生了“安顺枪击案”,事件发生以后,当地政府一方面一口咬定死者是“因打架袭警抢枪”被“警方击毙”,同时又迅速与死者家属达成和解,支付高达70万元的赔偿,这相当于坡贡镇3年的财政收入。
《检察日报》时评说:“如果死者无辜,政府财政即便倾家荡产,也难以使他们瞑目。
如果死者有辜,70万元赔偿岂非让政府蒙羞?”结合案例,谈谈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现状。
(三)CNN上的中国广告一则30秒广告亮相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广告中,无论是结合美国科技的运动鞋,融合欧洲风尚的冰箱,采用硅谷软件的随身听,还是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全国工程师研制的大型客机,无不贴有“中国制造”的标签。
这则由中国商务部牵头制作的题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在海外投放的第一个“形象广告”,旨在“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在此之前,中国总是通过西方媒体“被宣传”,缺乏国家营销意识。
此次由政府投播“中国制造”形象广告,有助于消除中国产品的负面形象。
有外国网友说得好:中国不能总等着别人去发现和解读自己。
阅读案例,从公共关系角度分析,中国政府作为广告制作主体主动宣传本国产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四)海斯事件,如此制造新闻?美国纽约一马戏团宣传员巴纳姆对外宣称马戏团有一名黑人女仆海斯已经160多岁了,并曾养育过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为达到目的,巴纳姆借用不同笔名向其他报刊寄去许多“读者来信”。
有人说人不可能活到160岁,巴纳姆是个骗子;有人说巴纳姆发现海斯是件了不起的事;而有人说,海斯事件真实与否,实在应该去亲眼目睹之后再作定论。
于是,公众的好奇心被成功的激发,马戏团的观众络绎不绝,自然,收入也陡增。
但是不巧的是,不久之后海斯就去世了,后经过对其尸体的解剖发现海斯的年纪最多不超过80岁。
公众顿觉受骗,而巴纳姆却厚颜无耻地回应:凡宣传皆是好事。
认真阅读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巴纳姆的行为是制造新闻(策划新闻事件)吗?为什么?2、海斯事件违背了公共关系传播的哪项原则?简述其重要性。
(五)“费力不讨好”的新闻发言人“我反正是信了”,留下一句流行语,在漫天指责声中,王勇平离开了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位。
7月24日22时43分,在“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个小时后,铁道部召开“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首次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通报了事故情况,并回答了部分记者的提问。
会上,当王勇平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他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
”之后,被问到为何要掩埋车头时,王勇平又说出了另一句话,“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在短短3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先生共用了三次与“信不信”有关的话语作为答复。
)面对记者们一次体多个问题,56岁的王勇平回应:“太多了,姑娘。
一口气就提了三个问题。
我年纪大了,有可能记不住”。
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被称为新闻发言人的“黄埔一期”。
王勇平即是其中一位。
据铁道部相关人士透露,哈尔滨铁路局党委书记韩江平将出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
这是铁道部8年来新闻发言人首次换人,韩江平也是继王勇平之后的第二任新闻发言人。
原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将赴波兰华沙担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委员。
王勇平八年发言总体表现可圈可点,最后一战真实诠释了九功不抵一过、如履薄冰的含义,也从另外一方面暴露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新闻发布会不外乎危机管理或可转危为安的一个环节,在重大安全事故中让新闻发言人独撑这把伞是危机管理整体布局的败笔。
如果一个部门自己工作没做好,对新闻发言人又不重视不支持,还想让新闻发言人把工作做好,那就是天方夜谭。
但这样就等于说新闻发言人没有可以施展的空间了吗?王勇平卸任带来了五个具体问题,可供思考:准备不充分的新闻发布会开吗?准备不充分的发言人能面对公众吗?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和权限是什么?新闻发言人该顶雷吗,怎么顶?比微笑、答非所问、比喻、举例等手段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什么?在免职消息公布的同时,记者和王勇平在电话中有过一次简短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