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事理论作业

军事理论作业

1.如何看待2016年国防预算?根据3月5日发布的预算草案报告,中国2016年国防支出为9543.54亿元,比2015年增长7.6%。

2011年至2015年,我国国防费预算增幅分别为12.7%、11.2%、10.7%、12.2%、10.1%。

在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后,我国国防预算今年增幅回落到个位数。

针对今年的国防预算数字,首先要看到我们的国防预算还在持续增长,这对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国防费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大体各占1/3。

国防费的增加,有助于优化武器装备规模结构、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随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我们的目标。

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适当增加国防投入,及时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防实力,使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相协调、强军进程和强国进程相一致、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相匹配,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跨越。

对于今年的国防预算增幅比以往明显降低,确定国防预费规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

富国和强军这两个轮子要平衡。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不能改变,国防建设还是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发展有实力了,国防建设要推进。

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后,我们还是要按计划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富国并不等于强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等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再抓国防建设。

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一个国家国防预算的高低,关键看其是否与其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性质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军队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这是党和军队关系本质的反映,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经验,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

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每一步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过来的。

进入新世纪,党要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必须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国防现代化。

其二,实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机遇。

抓住这一机遇,在军队建设中体现世界最新军事理念、军事科技、军事文化的伟大变革,对于提高我军战斗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最有资格、最有能力领导军队实现这场军事变革。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的命根子。

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既是我军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贯彻党的战略部署,勇立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头,把握历史机遇,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是新世纪我军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了军队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我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保卫者。

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和军队的法规上,都明确规定了我军的性质,因而也规定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党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这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在军事上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体现着我军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军事领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方向和任务,规定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性质、方向和目标;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服务,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换言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保持我军性质、本色与作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军队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军队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艰巨性,要求必须不断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站在时代战略高度,瞄准世界军事发展前沿,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

就现实而言,有实行军事变革的需要是一回事,怎样实行这一变革又是一回事。

从世界范围内政治、军事变革的实际看,当前的新军事变革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实行新军事变革,对于军队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由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引导的军事变革,实质上是以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和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条件为基础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变革,必然要面对其与国家和军队现有基础诸方面的客观矛盾。

处置得当,军事变革会顺利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果;否则,便会对军队建设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干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实行军事变革一定要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走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实现这一目标,只能经由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来解决。

3.美国为何频繁在南海制造事端?中国有何对策?南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

南北横越约2000公里,东西纵跨约1000公里。

整个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平均水深为1212米,最深处为5559米。

此外,在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布着大小200名多个岛屿礁滩,统称为南海诸岛。

南中国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甚至拥有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不仅如此天然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也相当的丰富。

再者就是它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使之成为周围各国争相侵占的重要原因。

南海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中国及其岛屿通向外部世界的交通要冲,是马六甲海峡通往南亚各国的必经之路,控制着及其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国防航线,重要的战略位置不言而喻。

因此美国频繁在南海制造事端,妄图控制南海。

中国针对美国干预南海问题,首先充分利用“争端中的公共外交”,争取国际话语权和战略主动权,包括公开发表声明,通过媒体、报纸、网络等介体对美国的声称做出有效、争锋相对的回应,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努力争取在南海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和战略主动权,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丰富公共外交中的舆论储备,一方面,加强中美学者之间的交流,增进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政策的理解,同时学者通过媒体公开自己的立场。

另外,建立一个专门研究南海问题的委员会,对南海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作为处理南海问题的智库,时常发布一些有关南海问题的数据、报告等等,让国际上始终能感受到中国对南海问题的高度关注。

其次,充分利用软权力、巧实力来强化中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软权力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他国相信和同意某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拥有软权力一方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

归根到底,软权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和规制力。

发挥软权力在中美关系中的润滑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制度性软权力。

通过制度性软权力来影响国际机制,进而促进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

二是充分利用认同性和同化性软权力。

发挥“巧实力”在中美关系中的融合作用,一是处理好中越关系,二是处理好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中日、中澳、中印之间的关系,四是巧妙地处理中美关系。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陷入了“谈不拢,打不起,拖不了”的困境,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磋商来解决南海问题。

中国只有坚持四立---立德、立信、立规、立威,反对南海问题的“四化”现象,坚持克制、冷静…建设性的态度,坚持主权在我的立场,刚柔相融,怀柔惩戒并存,通过与美国进行反复的博弈和合作来建立政治、经济、安全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南海问题。

4.中国如何应对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新军事革命条件下,主战兵器科技含量和质量日益提高,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密集型、质量效能型后勤。

在新军事革命进程中,军事技术的重大发展和变革起着基础和推动的作用。

军事技术革命是导致战场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这场军事技术革命将使武器系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

持续不断的军事技术革命使越来越多的高技术装备和武器系统装备部队,军队有机构成大大提高,战斗力的提高不再取决于简单增加武器装备和人员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武器装备的质量,世界各国普遍选择了走科技密集型和质量效能型军队建设之路。

新军事革命的发展和我军质量建设的不断加强,给我军后勤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军队后勤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如何保障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建设科技密集型、质量效能型后勤。

新军事革命条件下,战争形态信息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后勤。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使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将发生重大变革,信息化战争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战争形态的变化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后勤编制体制、保障方式等必须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要求加强后勤信息化装备、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后勤信息网络建设;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将各级后勤指挥员、各军兵种后勤机关和各个后勤基地甚至每一个保障平台置于各种后勤计算机网络中,联结成协调一致、相互支援、充分发挥整体效益的统一体。

使后勤系统如同精确制导武器一样,能准确对作战部队进行不间断的后勤保障。

新军事革命条件下,知识、经济、军事高度融合,必须建设平战结合、军民一体的兼容型后勤。

新军事变革条件下,知识、经济、军事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在很多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密集的领域,已经很难分清军用与民用的界限,即有些领域、部门、人员是以知识和技术参与、支援军队后勤,有些领域、部门、人员本身的工作就可以立即转化为战争后勤的一部分。

总之,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必须紧紧依托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充分利用好国家现有的基础条件,走出平战结合、军民一体化的兼容型后勤保障之路。

5.我国为了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军事力量建设有哪些举措?下大力发展情报预警系统。

随着武器信息化和军队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军事系统和作战行动对情报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

从目前情况看,我军情报侦察的手段还相对比较落后,侦察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必需大力加强和发展这方面的手段和装备。

首先要建立战略早期防空预警系统,力争对敌人的突然袭击行动能够早期发现、预警准备。

还要重点发展战场监视系统,包括无人侦察机、预警机、战场探测雷达、战场电视监视系统以及各种性能先进的夜视器材和电子侦察设备,以提高战场的透明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