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中国西夏学研究的重要的原始文献资料,自发现以来几乎全部被掠夺流失海外。

中国的黑水城文献的发现至今已有100余年,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20世纪初中国殷墟甲骨、敦煌吐鲁番遗书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考古文献发现。

一、黑水城
黑水城,是西夏国的旧城名称。

古城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总面积15.4万平方米,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带,因为旁边又祁连山雪水汇成的黑水河流经此地,故名黑水城,党项人又称其为额济纳城。

是西夏十二监军之一黑山威福司的治所。

元代时,又称“亦集乃城”、“哈拉浩特”,均是黑色都城的意思。

黑水城为西夏所建,城内外有佛教寺庙和清真寺。

此外,黑水城所处地带,有一条东起阴山,中经居延,西至天山的路,这是东西方最早的通路——丝绸之路居延路,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中心,受到西域和草原等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保留有许多西夏的文物和典籍文书遗存。

二、黑水城文献的内容
黑水城文献是西夏人记录的历史资料,由于西夏的灭亡和主体民族党项族的消失而被历史湮没。

在20世纪以前甚至找不到一本西夏文著作,黑水城文献就显得十分稀缺珍贵。

关于文献的朝代构成可以确定的是唐、五代、辽、宋、西夏、金、伪齐、元(包括北元)诸朝。

文献以文字种类多样而著称,除大量的西
夏文和汉文以外,还有藏文、蒙文、波斯文、梵文等;内容涉及官府文书、军法兵书、契约票据、韵类辞书、日用杂书、诗歌艺文、医学药方、星历占卜、佛经典籍等。

为研究西夏学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语言、文学、科技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黑水城文献发现的意义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黑水城文献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宋、辽、金、西夏、元史的研究。

在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之前,西夏历史研究主要依据的是送人编纂的文献。

宋和西夏被灭亡以后,辽、金、元朝乃至清朝相继出现了《西夏传》、《西夏书事》、《西夏纪事本末》、《西夏记》等大部分都是根据宋人的文献资料编纂出来的。

四、黑水城文献的流布
黑水城文献虽然刚一出土就被运往海外,但是流散范围并没有扩大,现今世界上黑水城文献的主要收藏地分别在俄罗斯、英国和中国。

由于最早知道黑水城遗址的俄国人波塔宁多次前往,终未得果。

1908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率队来到中国西部考察,前后两次进行了一年半时间的考察挖掘,终于在黑水城西郊的一座西夏大佛塔中发现了宋、夏、金、元时期珍贵的刻本和写本,共计2000余种1万余件,其中西夏文献占九成以上。

除俄国以外,英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水城文献的收藏单位。

1914年5月,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队来到了黑水城,在城内外共发掘遗址10处,获西夏文手稿约1100件,印本30余件,汉文手稿59件,印本19件。

国内的黑水城遗址发掘工作有计划的发掘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1983年
和1984年的两次发掘中,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额济纳旗帜黑城子城遗址,明确了元代亦集乃路城叠压在西夏黑水城之上,搞清了城内外布局的特点,共出土近5000件文献,其中有汉文、西夏文、畏兀儿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等多种文字文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