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演练2及答案一、判断题1.对于公民来讲,一般而言,凡法律未禁止的行为就意味着自由,因而行为人不应受法律制裁。
( )2.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 )3.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简称。
( )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个体所有制乃至私营经济,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5.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
( )6.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第二性的,由物质派生的。
( )7.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8.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 )9.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的。
( )10.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竞争规律。
( )11.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 )12.一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对“并列”对子相互交错、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历史。
( )二、单项选择题1.( )不是市场经济主要规律。
A.价值规律B.竞争规律C.调节规律D.供求规律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指( )。
A.有形劳动和无形劳动B.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简单劳动和社会劳动3.为了防止两极分化,规范收入分配不宜采取( )。
A.取缔非法收入B.清理不合理收入C.调节过高收入D.实行平均分配4.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 )的社会规范。
A.特殊效力B.普通约束力C.一定强制力D.特定效力5.太原至北京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以来,吸引了许多旅客选择乘动车去北京,从而使太原去北京的飞机及公路客运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 )。
A.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B.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安全性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舒适性6.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移易。
”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7.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害,买了一只猫。
猫捉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怒。
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没有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
”遂其子不再怒。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8.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方式,这是因为GDP不能( )。
A.反映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B.全面反映人民的幸福程度C.进行国与国经济的比较D.反映社会贫富差距9.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定律”。
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重视量变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10.著名作家姚雪垠有句名言:“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C.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争斗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1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要( )。
A.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B.改造老企业,开拓新市场C.精简企业生产中的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D.推行联产承包制,完善生产责任制1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14.民民主专政( )。
A.是一种专政而不是一种民主B.是一种民主而不是一种专政C.是一种对全体公民的民主D.是一种新型专政的国家制度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理论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群众的意见要求D.客观存在的事实1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D.机器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在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18.社会主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 )。
A.由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B.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决定的C.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D.由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决定的1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 )。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问题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C.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问题D.整个民族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20.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是( )。
A.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B.法是人们的行为规范C.法具有约束力D.法律上的平等21.现行宪法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
A.抓好教育B.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早日实现“一国两制”22.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科学理论的指导B.意识的能动性C.事物的内部矛盾D.客观与主观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唯物性B.辩证性C.实践性D.革命性24.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平均利润规律D.按资分配规律2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
A.供求机制B.价格机制C.风险机制D.竞争机制2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 )。
A.消灭剥削B.实现共同富裕C.发展生产力D.消除两极分化2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源是什么B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的问题C 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D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8.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基本含义是( )。
A.解决政治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前提B.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C.经济关系是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经济问题而展开的2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
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30.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31.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 )。
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C.实现充分就业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3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 )。
A.建设和谐文化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社会公平D.社会公平和正义34.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科学发展观B.公平正义C.核心价值体系D.以人为本3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是( )。
A.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B.大力发展生产力C.可持续发展D.以人为本36.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
A.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B.大力发展生产力C.可持续发展D.以人为本37.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是它的( )。
A.革命性特征B.科学性特征C.实践性特征D.党派性特征38.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就是( )。
A.一切从理论出发B.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C.使主观意志得到发现D.调和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39.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为了( )。
A.获得客观真理B.改造主观世界C.解决事物的矛盾D.指导实践4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三、多项选择题1.有人说“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提出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还不能证明它是真理,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不承认党的新路线方针政策( )。
A.是建立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的B.是经过试点证明其正确后制定的C.只有在执行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D.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对现状经过调查研究制定的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 )。
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古老长久B.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C.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没有阶级性D.法律只适用于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
A.日本B.菲律宾C.马来西亚D.文莱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包括(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和基础的观点,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6.下列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可能性和现实性既对立又统一B.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可能性和现实性密不可分D.可能性等于现实性7.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主题是( )。
A.和平问题B.发展问题C.环境问题D.人口问题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