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不寐
【概 述】
治疗:
明·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及治疗提 出了卓有见识的论述:“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 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 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 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 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 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端虽五,虚 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病因病机】
二、病机
病位主要在心, 涉及肝、胆、
脾、胃、肾
® 病位及涉及脏腑 ® 病理因素 痰 火 瘀 虚
® 病机关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阳盛阴衰 阴阳失交
阴虚不能纳阳 心神失养 阳盛不得入于阴 邪扰心神
® 病性及转归 可见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实证:泻其有余——疏肝泻火,清化痰热, 消导和中; 虚证: 补其不足——益气养血,健脾补肝 益肾。
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 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肝火扰心证 (二)、痰热扰心证 (三)、痰热扰心证 (四)、心肾不交证 (五)、心胆气虚证
【辨证论治 】
不寐辨证论治简表(1)
证型 主症
兼症
舌 脉治法 方药
肝火 扰心
不寐多梦, 头晕头胀,目 甚则彻夜 赤耳鸣,口干 不眠,急 而苦,不思饮 躁易怒 食,便秘溲赤
舌红苔 疏肝泻火 龙胆泻 黄脉弦 镇心安神 肝汤 数
痰热 心烦不寐, 口苦,头重, 舌红苔 清化痰热 黄连温
扰心 胸闷脘痞, 目眩,
《景岳全书·不寐》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 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 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 皆虚证。”
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虚损门》又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 之论
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亦提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 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说明不寐的 病因与肾阴盛衰及阳虚有关,
二、病证鉴别
不寐
特点 单纯失眠
程度 持续、严重
一时性失眠
受情志、环境、 生理性少寐 生理因素等影响
暂时
它病痛苦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临床采用多导睡眠图来判断: ①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延长 (长于30分钟); ②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 (每夜不足6.5小时); ③测定觉醒时间增多 (每夜超过30分钟)。
1、治疗不寐应掌握三个要领:
① 注意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 ② 强调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 ③ 注意精神治疗的作用。消除顾虑及紧张
情绪,保持精神舒畅。
【临证备要】
2、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长期顽固性不寐,临床多方治疗效果不 佳,伴有心烦,舌质偏暗,有瘀点者, 依据古训“顽疾多瘀血”的观点,可从 瘀论治,选用血府逐瘀汤,药用桃仁、 红花、川芎、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化 瘀,柴胡、枳壳理气疏肝,地龙、路路 通活络宁神,生地养阴清心,共起活血 化瘀,通络宁神之功。
中医内科学-不寐
【概 述】
二、文献摘要
1、病名: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认为是邪气客于脏卫阳,不能入阴所得。
2.病因: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 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3.治疗:
明·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 及治疗提出了卓有见识的论述。
【概 述】
三、范围
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征 慢性消化不良 贫血 动脉粥样硬化症
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以示意图讲解)
® l.饮食不节 ® 2.情志失常 ® 3.劳逸失调 ® 4.病后体虚
实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虚证——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
治 则:实证——治当清肝泻火,清化痰热,佐以宁心安神;
虚证——补益心脾,滋阴清热,交通心肾,益气 镇惊,佐以养心安神。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临证备要】
【诊查要点 】
一、诊断依据
1.主证:轻者人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 后不寐,
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兼证: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
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病史: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
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4.理化 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 检查:睡眠的其它器质性病变。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预防调护 】
1、 重视精神调摄 2、 讲究睡眠卫生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结语 】
结语
临床特征: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病 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 病 机: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 病 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 病 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
黄腻脉 和中安神 胆汤
泛恶嗳气
滑数
心脾 两虚
不 易 入 睡 ,伴头晕目眩, 舌淡苔 多 梦 易 醒 ,四肢倦怠,腹 薄脉细 心 悸 健 忘 ,胀便溏,面色 无力 神疲食少 少华,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归脾汤
【辨证论治 】
不寐辨证论治简表(2)
证型 主症 兼证
舌 脉 治法 方 药
心肾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 舌红少 不交 入睡困难,膝酸软,潮热 苔脉细
心悸
v 概述 v 病因病机 v 诊查要点 v 辨证论治 v 预防调护 v 结语 v 临证备要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病机
临床特点
虚 阴血不足,心 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
证 失所养
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实 邪热扰心 证
心烦易怒,口苦咽干, 便秘溲赤
2.辨病位
【辨证论治 】
二、 治疗原则
心悸多梦 盗汗,五心烦 数
热,男子遗精,
女子月经不调
心胆 虚烦不寐,气短自汗,倦 气虚 触事易惊,怠乏力
终日惕惕, 胆怯心悸
舌质紫 暗或有 瘀斑, 脉涩或 结或代
滋阴 降火 交通 心肾
益气 镇惊 安神 定志
六味地 黄丸合 交泰丸
桃仁红 花煎合 桂枝甘 草龙骨 牡蛎汤
谢谢大家!
【概 述】
病因: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将其病因分为外感 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 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