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快乐新生活
第三课 快乐新生活
新环境、新生活,你是……
开心
失望
生气
恐惧
心灵预热
进入大学后的五个最
进入中职后,我最高兴的是: 进入中职后,我最关心的是: 进入中职后,我最想做的是: ; ; ;
进入中职后,我最困惑的是:
进入中职后,我最不习惯的是:
;
。
一位中职新生的独白: “当我刚刚步入中职的时候,面对食堂不可口的饭菜,吃 饭成了一种无奈;而对„教无定法‟的教学方式,我不知道应该怎 样„主动觅取‟;面对性格各异的舍友,我感到陌生而又孤独;我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连好几天失眠,我非常想念父母,如果 他们在我身边,我可以向他们求助。可现在,我该怎么办?”
学会做事
首先,学会接受。
对于那些你不满意却又无法改变的事物,与其去抱怨、 抵抗,倒不如试着去接受,学会主动适应。
其次,从“学会”到“会学”。
学会做事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 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第一,
尽快熟悉新的环境 。 校内环境 校外环境
第二,学会应对独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 主理财。
2、勤工俭学
(2)重建平衡的过程
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适 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 新恢复平衡。
(3)内部机制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
同化和顺应是互相补充、同时存在的,其结果产生了两者 的平衡。
同化: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 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 顺应: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 过程。 当儿童意识到这种鸟无羽毛且不能拍打翅膀,内心就体验 到冲突或不平衡,于是取新名字或问“这是什么”达到新的 平 衡
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
变化做出的反应。”
生活中几个适应的例子
• 刚进浴池,感到水热,坚持泡一段时间就不再感觉那样热 了,这就是皮肤感觉的适应。
• 刚入暗室,什么也看不见,等一会就看清了,这叫暗适应
适应的性质和特点
• 1)前提:环境变化。 • 2)过程:重建平衡。 • 3)内部机制:同化和顺应的平衡。
放学就马上回家。由于过分紧张,课堂上的听课效果不佳,他
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也出现了问题。开学后的第一次“月考”也 考“砸”了,他越想越害怕,不知该怎么办。
面对新的环境,有适当焦虑和紧张是在所难免的, 不必对此耿耿于怀,否则它会影响到你正常的学习和 生活。
案例二: 一位初中生的日记
“时光荏苒,恍惚间跨入了初一。处在一个全新的 环境里,难免有种怯怯的感觉。做事总是放不开,仿 佛受到了什么约束。所以刚开始时的学习生活不是很 快乐。 也许是彼此不认识的缘故吧,我有时候觉得还是 小学的同学好,相处比较融洽。有时,我会自言自语: “自己为何如此孤独呢?”有时,我又会陷入对往事 的追忆之中,每当回忆起那美好的一幕幕,嘴角都会 流露出满足来。但人总是要长大的,过去的也终究过 去了。回到现实之中,常有种无助的失落感。
假期回来,早起上课困难
积极想办法,自行设定闹钟
按时上课
良好的 适应
心理 健康
不良的 适应
心理 障碍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 是中职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人们都需要学会适应。
之后,他搬进了一幢楼房的底层,底层不安全, 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泼污水,丢垃圾。那人见他 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 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他说:“你不知道,一楼方便啊,进门就到家, 朋友来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种花、种菜什么的。”
(二)新鲜感与怀旧感的矛盾
一开始,对周围的一切都怀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一段时间后,新鲜感和好奇心消失,强烈的怀旧感开始出现。
案例1:
某女生考入大学后,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温暖、充满母 爱的小家庭到校园中的大家庭,完全不能适应。她说:“洗 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食堂的饭菜难以下咽……”为此, 她天天给家里打长途电话诉苦,电话里的哭声让在家的母亲 揪心,于是母亲只好请假租房陪女儿读书……
(三)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 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渴望能自己主 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命运,成人意识、自由感和 独立感都大大增强。 但在学习、生活、经济和心理上对家长和老师 长期形成的依赖感还难以彻底摆脱。
(四)轻松感和空虚感的矛盾
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和激烈的竞争
中职应该是歇歇脚、喘口气、轻松轻松
转换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转换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案例一:
某同学说,开学第一天,老师让每个人介绍自己的情况,同
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轮到他时,他却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 来,两个手心都是汗,出尽了洋相。后来,那个场面不断地在 他脑海中浮现,他便认为同学们一定瞧不起自己了,老师对自 己也有成见了。于是他不敢跟同学在一起交往,有时恨不得一
中职生面临的四大变化
(一)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的变化
1、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依赖父母——独立自理;独居——群居。
现在该学会一个人走了 2、生活习惯的改变
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
3、文化环境的改变 如:口音、风俗习惯等。
(二)学习环境的变化
1、学习内容的变化
中学 中职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 专业课、基础课(英语、计算机)、公共课、选修课。
进入到新的学习阶段,为什么会有些无所适从 呢? 1、学校环境的不适应 2、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3、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你有这些问题吗? 怎么办?
适应是终身的任务,是中职生活的起点!
适 应
• 源于“生物适应”(adaptation in biology)的概念,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的:“适应 是源于生物学的一个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
• 心理学上称之为"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 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它主要是由于对新生 活不适应,对新环境的陌生而造成。由于人地两生, 而特别留恋过去,想回到过去那个熟悉而亲切的环 境中去。对于新生来说是正常的心态,但是如果长 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会造成
学习上的不安心,甚至夜不成眠,形成阻碍学习的
适应的分类
• 适应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 根据适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不同可分为主动适应和被 动适应
被动适应
被动适应是指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态度来适应外部环 境的要求,这是一种基本的、比较被动的适应过程。
假期回来,早起上课困难
迟到,老师惩罚后改进
按时上课
主动适应
主动适应是指个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 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行为,并尽最大可 能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比较 高级、比较主动的适应方式。
学会发展
加入学生社团
担任学生干部
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
学会学习
1、调整心理期望值,要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合理的目标。
小故事——烧开一壶水
•
• • • • •
•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 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 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 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 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 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 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 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 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充足,水不一会就烧 开了。 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你该怎样把水烧开?” 青年想了一会,摇了摇头。 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 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 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 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去掉了许多,只留下 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 本上都实现了。
(六)渴望友谊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和亲朋好友,在新的环境也渴望与 人沟通和交流。 但在新环境中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勇气, 不愿向新同 学和新老师敞开心扉、吐露心里话。
我也想与你们做 朋友,但我 还是缺乏主 动的勇气。
四个学会
学会 做人
学会 做事
学会 发展
学会 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 把自己当作别人 把别人当作自己 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三分,心平气和。 克服自我中心倾向 小技巧: 善用微笑 善于语言 注意倾听 自我表露 换位思考
2、学习方式的变化
中学 教师为主导
中职
以自身为主导,强调自学,学习方法多样化。
(三)人际环境的变化
1、人际交往范围的变化
中学:家庭、班级。 中职:家庭、宿舍、班级、院系、社团等。
“独生子女”的问题 自我中心,过分地受人关注,这 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 受到家人过多的关怀时,他以为自己 永远是中心,他们会表现出缺乏爱心。
轻松后又觉得中职生活不充实,空虚感油然而生
(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进中职前,觉得中职是理想的天堂和充满诗情话意的乐园…… 进中职后,原来中职仍然要面对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和 以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的生活……
我理想中的 天堂
案例: 我是一名男生,今年17岁,来自沿海城市,我经常憧憬着 美好的中职生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决心在学校里大 显身手。 但入学后,我觉得现实中和我从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现 在,我整天闷闷不乐,没精打采,全身乏力,根本就没有心思 学习。我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会发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