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高考小说1韩少功《事故之后》

全国高考小说1韩少功《事故之后》

事故之后
韩少功
有个村庄的两个后生惨遭大祸。

一个电工,一个帮手,架设外线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突然啊呀一声,双双翻倒在水田里,水淋淋的身体抽搐不已。

有人怀疑他们违章操作。

有人怀疑另有第三者肇事,比方说在配电间贸然合闸。

到最后,几乎所有人却一口咬定了供电公司:施工前缺少培训,施工时没有监督,材料质量也可疑……总之他们应对死人负责。

当时公司总经理把汽车停在村口,不打算进村了。

村民们将汽车团团围住,七手八脚要连车带人抬进村去,抬到惨兮兮的灵堂前去。

他们一开始并没想到什么钱,但既然时逢丧礼,狗屁总经理对死者看都不看一眼,鞭炮没有放一挂,祭幛没有送一条,撒腿就想走,实在太没人味儿,是可忍孰不可忍!
掀了它!掀了它!开个铁乌龟来吓哪个?有人冲着汽车大吼。

如果不是村干部及时赶来,人们的扁担和锄头还要砸在车上。

总经理只是不想沾包,但不合人情的躲闪犯了众怒。

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舆论全面恶化,使他陷入了是非难辨的泥潭。

人们异口同声要求供电公司对事故负责,相干和不相干的恶语都一齐砸过来。

加上死者的亲属在场号啕大哭,人见人怜,人见人悲,妇人们泣声纷起,急得总经理满头大汗,钻地无缝,插翅难飞,捐出了两百元还不够,向所有人赔笑脸还不够,最后只得答应承担责任,一咬牙,给两家各赔十二万。

到了这一步,乡长才“及时”地出现,连声说自己来迟了,来迟了,劝退了几个吵闹的后生,后接总经理去吃饭,算是压惊和联谊。

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灵堂里的调解已经完成。

但这算什么调解?我私下里已隐隐约约知道肇事的第三者是谁。

这就是说,肇事者并没有承担责任,供电公司却在相当程度上代人受过。

在全面推行法制建设的今天,这一结果大可奇怪。

贺乡长对我说:“是不是有人肇事,这不难查。

但查出来又如何呢?他赔得出二十多万吗?赔不出。

查来查去的结果,不但要毁掉两家人,还要毁掉第三家,你说是不是?”
他的意思是,肇事者家里也太穷了,经不起罚。

而受害者的家里呢,如果没有补偿,就只能讨饭。

“但事实总归是事实……”我支吾。

“事实是:现在三个家庭都有了活路,有什么不好?”
“那供电公司是不是有点儿……”
“你是说冤枉?是有点儿,但他们放点儿血,也是九牛一毛,不过是酒楼里少埋几张单,麻将桌上少点几个炮。

你还不知道他们?”
我无话可说。

我以前只知法度的重要,但眼下不得不承认,法外有法,非法法也。

山民们心目中自有一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

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因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

他们还怀恨供电公司赚得太多,太容易,太霸气,这次切不可放过。

这一切算计如果不是颠倒黑白,至少也是颠倒主次,活脱脱造出了一个假案。

但山民们认为此事办得天理昭昭无可置疑。

他们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胡言乱语,乡村干部也不约而同不假思索地两面三刀,反正是要逼供电公司掏银子——何况供电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

我不大能接受这种胡来和恶搞,但三个贫困家庭(受害两家加肇事者一家)由此免了灭顶之灾,在没有工伤保险的情况下能继续活命,又不能不说是各种结果中最让人心安的结果。

我又能说什么?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

有人说:“他们死得好啊!你想想看,一没有吃药,二没有打针,三没有动刀子,什么苦都没有吃,就像一觉睡过去了。

这种死法哪里去找?”
另一个说:“哪里死了呢?明明还活着呵。

老人还由他们养,堂客还由他们养,连娃崽的学费也还是由他们出,只是家里少了一个影子。

没关系的,同外出打工差不多。


还有一个更是无限憧憬:“我下次一定要给供电公司打工去!吊颈也要挑棵大树不是?跳河也要选条大河不是?”
东一句,西一句,事情就真的这样过去了。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即点明事故,对肇事原因和死者情况不作赘述,而是集中笔力写供电公司和乡
村干部如何处理,这样既呼应了标题,也有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B.“但事实总归是事实……”句中的两个“事实”均指事故处理的实际结果,即供电公司承担事故责任。

C.村民们心中自有的那套“更为重要的潜规则”是只关注动机不考虑后果,只关切生者不顾及死者,甚至无端仇视供电公司。

D.乡村干部与村民们心贴心,在处理触电事故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逼供电公司赔钱,使受害两家与肇事者一家免除灭顶之灾。

E.“村民们对结局一派欢喜”这句话力重千斤,既写出了村民对于事故处理的结局非常满意的情形,又暗含作者对自私而愚昧的乡民的无奈与痛心。

(2)“我”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一再说“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主题和表达效果等谈谈这样写
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B误解文意,“事实”应指事故不可改变的真相,也即该承担责任的不是供电公司,而应是那个肇事者。

C曲解句意,原文说的是“这种规则在后果与动机之间更关注动机,比如考虑到肇事者并无恶意,凶此须从轻发落;在死者与生者之间更关切生者,比如考虑到两家遗孤都要活人,那么补偿就比查案更重要”。

D“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错,村民是自私而愚昧的,乡村干部则是违心而非法的,他们坚持的不是什么原则,而是“法外之法”,是特定情形下的无奈之举;况且,乡干部并没有逼供电公司赔钱,而是见风使舵,两边安抚。


(2)要点:“我”在小说中起着故事见证者、讲述人和评论员的作用。

好处:①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②可以通过“我”的视角观察事情始末,观察乡村社会,思考法纪人生;③可以通过“我”的议论,表达作者对于民族病态心理的反思。

(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言之成理,答对两点即可。

每点2分,共4分。


(3)示例:①反复说到“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有强调故事结局的意味。

这样写,既呼应了小说的标题,又使故事有个看似圆满的结尾,结构上完满严谨。

②无论“我”有多么不解的困惑,也无论故事还有多少委曲有待深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这种结局村民们是“一派欢喜”。

这样写,对全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深化。

③如果说在对“事故”本身的处理中村民们出卖了淳朴的良知是出于某种“无奈”,那么村民们对“事故”结局的羡慕心理则不能不说表现了村民们身上固有的民族劣根性。

④神圣的法律,终被所谓的“乡规民约”甚至是“心照不宣”所替代,“事情真的这样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病态心理的无奈和痛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