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汇总

1.商鞅变法: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
的改革,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2.大诰:朱元璋亲自编撰的,一部以惩治
官吏犯罪和豪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特别
法。

3.立法院(南京国民政府):根据中央执行
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决议,负责具
体起草法律条文的专门立法机构。

4.五听:西周时期法官审理案件所用的方
法,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
听。

5.大明令:明朝洪武元年颁行的令。

内容
是国家政治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制度,其
按朝廷六部分篇,一直沿用到明亡,是
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
典。

6.录囚:中国封建时代一种由君主或上级
长官向囚犯讯察决狱情况,平反冤狱,
纠正错案,或者督办久系未决案的制度。

7.《元典章》: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
部法律汇编,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
章》,它是元朝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
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等资料的汇编。

8.平政院:北洋政府时期设置的从事行政
审判和行政监察的机关。

9.秋冬行刑:中国古代社会的行刑制度,
死刑的执行于秋冬两季进行,以应秋冬
万物萧杀之气。

10.《永徽律疏》:唐高宗时期官方统一对律
文进行注释,制成《永徽律疏》。

律疏与
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主要作用
是解释和补充律条。

11.管制:根据地时期的刑罚之一,即对罪
恶不太严重的反动党团各级负责人实行
管制,限制自由。

12.六礼:西周时期婚姻成立有严格的程序
要求,需要经过六道程序,称为六礼。

13.编敕:敕是皇帝在特定的时间针对特定
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称为散敕。

散敕不具有普遍性,需要上升为一般的
法律形式,还要经过特定的编修程序,
即编敕。

14.三三制:政权人员的构成比例实行三三
制,代表物产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
代表中农和小资产阶级的非党的左派进
步人士,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
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15.重罪十条:《北齐律》在总结前代统治
经验的基础上,将严重危害封建政权以
及封建纲常礼教的十种罪。

16.《九章律》:由相国萧何制定的,在《法
经》六篇的基础上,参照秦律,增加户
律、兴律和厩律三章,合称九章。

17.平政院:北洋政府时期设置从事行政审
判和行政监察的机关。

18.凌迟:出现于五代时的西辽,是中国古
代最为残酷的生命刑。

19.一条鞭法:将各种类型的赋役合并为统
一的货币税予以征收的赋税制度。

20.土地改革中的人民法庭:第三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所设,专门审理违抗和破坏
土地法大纲,危害土地改革运动和侵犯
人民民主权利的案件。

21.同姓不婚:汉族传统的婚姻禁忌。

指同
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

先秦至两汉的
伦理和法律都反对同姓通婚。

22.《开皇律》: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
北朝的立法经验, 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
制法律。

23.特种刑事法庭: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
负责审理《战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
条例》所规定的案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