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万吨硝酸铵生产线项目

20万吨硝酸铵生产线项目

本项目厂址位于南部园区小东区组团112国道以南区域,占地属规划的工业用地,符合聚集区用地布局规划;本项目属化工项目,与聚集区规划的主导产业符合;同时,兴隆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和兴隆县国土资源局均出具项目选址意见,同意项目选址。
目前,《兴隆县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2011~2030)》已由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其规划环评工作正在进行,环境现状监测工作已经进行完成,规划环评编制工作已初步完成,将要上报XX省环境保护厅进行审查。
6
工程投资
工程总投资101703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975万元,占总投资3.9%。
7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建设10万t/a合成氨装置、15万t/a稀硝酸装置、20万t/a硝铵装置、1万t/a复合乳化剂装置和1万t/a复合油相装置。
8
建设内容
主体工程
合成氨生产线、稀硝酸生产线和硝铵生产线各一条,包括原料库、生产车间、成品库等
1.2.2工艺流程
本项目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见图1-1、图1-2。
图1-1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
图1-2硝酸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
图1-3硝酸铵装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
图1-5复合乳化剂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
现将规划环评报告中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主要内容如下:
(1)集聚区现状及规划分析
首先规划环评报告对工业聚集区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就规划产业定位、目标和布局以及规划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同时对规划产业的用水量、污水量、能耗和污染源进行了分析;在规划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聚集区总体规划与国家、省、市和县的经济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相关其他规划的一致性,经过分析得出聚集区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不冲突。
1.2 建设项目情况…………………………………………………………1
1.3 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相符性………………………………… 6
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12
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12
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X围…………………………………………12
1.2建设项目情况
1.2.1项目概况
本项目基本情况见表1-1。
表1-1本项目基本概况一览表
序号
项 目
内 容
1
项目名称
XX兴安配套20万吨硝酸铵生产线项目
2
建设地点
XX市兴隆县小东区东南
续表1-1本项目基本概况一览表
序号
项 目
内 容
3
建设单位
XX兴安民用爆破器材XX
4
建设性质
新建
5
建设周期
2015年底建成
公辅设施
主要包括给排水、供配电、化验室等
9
劳动定员
本项目定员578人,其中管理及技术人员90人,生产人员488人。
10
工作制度
年操作时间8000h,采用四班三运转倒班制,每班工作8小时,每天三班;车间管理人员采用一班制。
11
占地面积
总占地面积46.67ha,绿化率7.8%
12
平面布置
本项目厂区主要分为预留用地和生产用地两部分,其中预留用地位于厂区的北部,生产用地位于厂区的南部。生产用地分别为办公生活区、合成氨装置区、硝酸装置区、硝酸铵装置区、复合油相及复合乳化剂装置区和辅助设施区,其中合成氨装置区位于生产用地的中北部,西侧紧邻办公生活区;硝酸装置区位于合成氨装置区的南侧,东侧紧邻氨罐区;硝酸铵装置区位于硝酸装置区的西侧,北侧为办公生活区;辅助设施区位于生产用地的东部,煤棚及原煤破碎筛分装置位于厂区的东北角,紧邻预留用地。
兴隆县工业聚集区的规划结构为“两轴、四园、七组团”,空间上形成有机生长的绿带网络组团结构,不同功能的片区之间由河流水系和生态绿带间隔,其中“两轴”:一条指由柳河和112国道形成的综合产业发展轴;另一条为承唐高速和X唐铁路构成的综合产业发展轴;“四园”:工业聚集区内分布的四个园区,分别为东部园区、北部园区、中部园区和南部园区;“七组团”:指的是由山体、水体等自然要素和对外交通走廊自然分割形成的七个产业组团,其中北部园区包括栾家店组团,中部园区包括北营房组团和李家营组团,东部园区包括半壁山组团,南部园区包括小东区组团、水泉甸子组团和平安堡组团。其中,小东区组团:规划建设用地面积859.32公顷,在产业布局上主要以绿色食品加工、化工、生物医药为主,同时适当发展现代物流业,其中112国道以北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112国道以南重点发展化工产业。
图1-6复合油相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
1.3 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相符性
1.3.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允许类项目。同时,由于本项目产品为硝酸铵、复合油相和复合乳化剂,需配套建设合成氨生产装置,生产的合成氨全部用于生产硝酸铵,不作为产品外售,且本项目主要产品为硝酸铵,不属于国家规定的过剩产能。另外,根据《XX兴安十二五规划纲要》,兴安公司于十二五末跻身全国前10强,主要通过整合重组使炸药产能在十二五末达到15~20万吨,本项目产生的硝酸铵全部供给兴安公司自身,不外售其他企业。
4.3 公众参与的方式………………………………………………………27
4.4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37
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38
6 联系方式…………………………………………………………………39
6.1 建设单位联系方式……………………………………………………39
本评价就兴隆县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涉及本项目的内容进行了概述:
(1)规划环评经过分析,兴隆县工业聚集区依托县内各行业重点企业,共划分为七个组团,其中小东区组团依托天利海香精香料XX、兴隆县北区果品加工集团公司、XX兴安民用爆破器材XX等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规划产业和布局合理,未对其进行调整;
(2)在该规划环评中,已将本项目列为兴隆县工业聚集区重大投资项目;
(3)规划环评对工业兴隆县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提出了规划调整意见,具体调整意见见表1-2。
表1-2规划环评中规划调整意见涉及本项目情况一览表
同时该规划环评对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经计算聚集区区域环境容量均大于规划期末污染物的排放量,说明当地环境容量可支撑规划的实施。
(4)规划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规划环评对规划选址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污染气象、水源地保护、资源承载力、交通环境和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分析,得出该规划选址合理;其次,聚集区依托县内各行业重点企业,共划分为七个组团,其中小东区组团主要依托天利海香精香料XX、兴隆县北区果品加工集团公司、XX兴安民用爆破器材XX等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说明聚集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置小东区组团,布局合理性;最后,通过分析环境和资源的支撑条件以及污染控制条件,得出聚集区当地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支撑规划目标和指标的实施。
综上所述,该规划环评认为兴隆县工业聚集区规划较为合理。
(5)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该规划环评对规划提出了相应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规划方案调整建议和监测与跟踪评价的要求。
(6)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该规划环评得出的初步结论为:兴隆县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该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选址可行,聚集区的发展应建立在节水基础上,充分利用中水资源,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废水部分回用,减少外排废水对受纳地表水体环境产生影响;经环评规划调整建议后,聚集区经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该规划的实施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具有环境合理性与可行性。
XX兴安配套20万吨硝酸铵生产线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
XX兴安民用爆破器材XX
环评单位:
XX省众联能源环保科技XX
证书编号:
国环评证乙字第1212号
编制时间:
二○一三年十二月
1 建设项目概况…………………………………………………………… 1
1.1 建设项目背景及建设地点…………………………………………… 1
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4
3.1 污染影响识别…………………………………………………………14
3.2 环境保护目标…………………………………………………………17
3.3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17
3.4 污染源及治理措施…………………………………………………20
3.5 环境风险分析…………………………………………………………23
3.6 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23
4 公众参与分析……………………………………………………………26
4.1 公众参与的目的及原则………………………………………………26
4.2 公众参与对象…………………………………………………………26
1.3.2规划符合性
根据《兴隆县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2011~2030)》,兴隆县工业聚集区位于兴隆中心城区北部与东部,其中北部X围为:柳河与112国道两侧,南至小东区村,北至与XX县交界;东部X围为蓝旗营与半壁山之间沿京建线部分用地,规划用地面积23.3平方公里。兴隆县工业聚集区的发展定位为:我国北方以食品加工、钢延、新型建材、化工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基地;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兴隆县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的发动机。兴隆县工业聚集区产业的发展定位为:食品加工、钢延、新型建材、化工、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其中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钢延、新型建材、化工。
(2)现状监测与预测评价
通过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评价区域内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各个监测因子均满足相应评价标准;通过预测和评价,规划的实施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可以接受X围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