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酶工程优秀课件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酶工程优秀课件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酶工 程
第一节 酶工程发展概况
1. 酶的化学本质
❖ 是指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 具有催化活性作用和高度专 一性的特殊蛋白质,又称生 物催化剂。
2. 酶工程发展简史
不自觉的应用:传统的酿酒、制酱、制曲等。 初步认识酶的存在及作用:
✓ 1833年,佩恩和帕索兹发现能水解淀粉的酒精沉 淀物(淀粉酶)并提出其热不稳定性;
化学破碎 酶促破碎
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对细胞 膜的作用,而使细胞破碎
通过细胞本身的酶系或外 加酶制剂的催化作用,使 细胞外层结构受到破坏, 而达到细胞破碎
捣碎法 研磨法 匀浆法
温度差破碎法 压力差破碎法 超声波破碎法
有机溶剂: 甲苯、丙酮 丁醇、氯仿 表面活性剂: Triton、Tween
自溶法 外加酶制剂法
3. 提取
提取方法
使用的溶剂或溶液 提取对象
盐溶液提取
0.02~0.5mol/L的盐 用于提取在低浓度盐溶液中溶解
溶液
度较大的酶
酸溶液提取
pH2~6的水溶液
用于提取在稀酸溶液中溶解度大, 且稳定性较好的酶
碱溶液提取
pH8~12的水溶液 用于提取在稀碱溶液中溶解度大 且稳定性较好的酶
有机溶剂提取 可与水混溶的有机 用于提取与脂质结合牢固或含有
(三) 酶的分离纯化
1. 细胞分离(胞外酶) : 离心或过滤 2. 细胞破碎(胞内酶):许多酶存在于细胞内,提取
这些胞内酶时首先需要对细胞进行破碎处理。 机械破碎 物理破碎 化学破碎 酶解破碎
细胞破碎方法及其原理
机械破碎
通过机械运动产生的剪切 力,使组织、细胞破碎。
物理破碎
通过各种物理因素的作用, 使组织、细胞的外层结构 破坏而使细胞破碎。
常用修饰剂为专一性较高的蛋白酶或肽酶。 特点:既保持酶活力,又降低其抗原性。 ✓ 如木瓜蛋白酶水解去除其肽链上2/3氨基酸,仍可
保持其活力。
3. 侧链基团修饰:如将α-胰凝乳蛋白酶的氨基修饰成亲水 性更强的-COOH等,酶活提高1000倍,且更耐热 4. 分子内或分子间交联:使用双功能试剂交联,更稳定 5. 氨基酸置换修饰:改变活力中心的氨基酸 6. 金属离子置换修饰:如将酰基化氨基酸水解酶的活力 中心的Zn2+置换为Co2+。
主要途径
✓ 从生物细胞内合成或直接提取分离; ✓ 从微生物发酵生产获取。
(一)从生物细胞获取
1. 植物细胞产酶 P76-78:表4-1 2. 动物细胞产酶 P78-79
(二)微生物发酵产酶
1. 常用产酶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等(P80表4-3)。 用于食品酶制剂的细胞应具备条件:
溶剂
较多非极性基团的酶
第三节 酶的分子修饰
酶分子修饰(molecular modification enzyme):通过改变酶分子的结构,使酶的 某些特性和功能发生改变的技术。
化学修饰 物理修饰
(一)酶分子的化学修饰
酶的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利 用化学手段将某些化学物质或基团结合到酶 分子上,或将酶分子的某些部分删除或置换, 改变酶的理化性质,最终达到改变酶催化性 质的目的。
✓ 1896年,巴斯德发现酒精发酵是由酵母引起的; ✓ 1897年,巴纳兄弟用酵母抽提液生产出了酒精;
对酶的催化理论及本质的研究:
✓ 1913年,米彻里斯和曼吞由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 米氏方程;
✓ 1926年,萨母纳从刀豆中提出脲酶,并通过大量 研究证实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0世纪60年代,固定化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酶工程 产业化形成;
(2)液体发酵法
利用合成的液体培养基在发酵罐内进行搅拌通气培养, 是目前主要的方式。
① 间歇发酵法:
特点:先在适于菌体生长条件下培养,然后再转入产 酶条件下进行发酵。产酶量高,同时营养物质与诱导 物浪费少。
② 连续发酵法:
特点:先将菌体培养至某一生长期如对数期,然后一 边连续加入新鲜培养液,另外又不断地以相同速度放 出培养产物,二者的速度应和生长速度一致,使菌体 生长处于恒态条件,同时还可能打破酶合成的反馈阻 遏,使产酶率提高。
1. 大分子结合修饰
常用大分子修饰剂:右旋糖苷、聚乙二醇、聚 蔗糖β-环糊精、琼脂糖、壳聚糖、白蛋白、明 胶、淀粉、硬脂酸、聚丙氨酸等。
作用:稳定性提高、抗原性降低,等等 ✓ 如:1分子胰凝乳蛋白酶与11分子右旋糖酐结
合可使其活力提高5.1倍。
2. 肽链有限水解修饰
指在肽链的限定肽键位点水解,使酶空间结构发 生某些改变而改变酶特性和功能的方法。
✓ 安全可靠,非致病菌; ✓ 稳定性好不易感染噬菌体; ✓ 酶产量高,有较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 容易培养和管理,产酶细胞易生长繁殖; ✓ 能利用廉价的原料,发酵周期短。
2. 发酵方法
(1)固体发酵法
即以麸皮、米糠等为基本原料,加无机盐和适量水分 (通常50%左右)进行的一种微生物培养法。
✓ 用青霉、曲霉生产果胶酶;用木霉生产纤维素酶
(二)酶分子的物理修饰
酶分子物理修饰(physical modificayion):通 过物理方法,不改变酶的组成单位及基团,只 使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副键变化或重 排),而改变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
高压处理:酶活提高;最适条件改变 适当变性改变空间构象:稳定性适当提高
第四节 酶的非水相催化(自学)
20世纪80年代,酶分子修饰技术发展使酶工程得 到空前发展。
3. 酶工程Leabharlann 概念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又称酶技术, 指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 中,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所需要的产品的过 程,是酶学理论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 一门科学技术。
第二节 酶的制备与发酵生产
3. 微生物发酵产酶工艺条件及控制
(1)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温度: (3)pH: (4)溶氧量: (5)发酵时间:
4. 提高微生物产酶量的措施
选育优良细胞(基因重组技术)
强化生产过程:
控制合理发酵条件:pH、温度、基质浓度等 添加诱导物:如乳糖诱导β-半乳糖苷酶 控制阻遏物浓度:产物积累一定浓度,合成受阻 添加表面活性剂:主要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添加产酶促进剂: 植酸钙镁、聚乙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