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工程与技术导论(第五章 核酸与基因重组技术)

生物工程与技术导论(第五章 核酸与基因重组技术)

➢ 电激法:使重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
重组核酸的转化(动物细胞)
➢ 磷酸钙共沉淀法:核酸-磷酸钙共沉淀物,吸附细胞 膜被细胞内吞,用于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
➢ 二乙氨乙基葡聚糖(DEAE-葡聚糖法),用于瞬时 表达;
➢ 电击穿孔法:将细胞暴露在短暂的高压脉冲下,可 使细胞原生质膜形成纳米小孔;
➢ 原生质体融合法:转化成细菌,做成原生质体,再 将原生质体和细胞直接融合;
➢ 脂质法:进行脂质体包埋,然后脂质体与细胞膜融 合,进入细胞;
➢ 显微注射法:广泛用于转基因技术,主要用于转基 因动物;
35
重组核酸的转化(植物细胞)
➢ 动物细胞转化方法也 可用于植物细胞转化。
➢ 基因枪法:微弹轰击 法,外源基因包裹在 金属粒上;
核酸的结构
➢脱氧腺苷酸 dAMP、脱氧鸟苷酸 dGMP、脱氧胞苷酸 dCMP、脱氧胸苷酸 dTMP ➢腺苷酸 AMP、鸟苷酸 GMP、胞苷酸 CMP、尿苷酸 UMP ➢甲基化稀有碱基,遗传信息的调控与保护;
核酸的结构
DNA和RNA
双脱氧核糖,DNA测序
DNA的结构
A C T GCT AAC 5' P P P P P P P P P OH 3'
➢ 启动子和终止子;启动子引导RNA聚合酶起始 转录,终止子,转录终止信号;
➢ 基因的调控与表达:见PPT
第二节:基因重组技术
重组的工具酶和载体 重组核酸的转化和筛选 PCR技术 如何克隆目标基因
重组技术基本步骤
切----接----转-----增---核酸内切酶命名
基因和DNA并没形成直接的联系
核酸承载遗传信息发现过程
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
T2噬菌体实验
DNA是基因(遗传信息)的承载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四核苷酸假说:四种碱基数量相同,4个不同碱基组成的四核 苷酸连接而成; 1950年,奥地利生物学家查格夫法则:A和T相同,G和C相同;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生物工程与技术导论
第五章 核酸与基因重组技术
核酸相关知识 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前沿 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核酸的相关知识
核酸承载遗传信息 核酸的结构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核酸承载遗传信息发现过程
1896年,瑞士生物学家,米歇尔分离出核素; 1935年,Kossel和Levene等对核酸的化学组成 进行了研究,分为DNA和RNA; 20世纪初,孟德尔碗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因 子,贝特森引入了“基因”概念; 1916年,布里吉斯通过实验证明了染色体是基 因的物质载体;
5' pApCpTpGpCpTpApApC-OH 3' 5' ACTGCTAAC 3'
核苷酸单位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
5'-羟基磷酸和3'-游离羟基,具有方向性
DNA的结构
➢ 碱基在内(A=T,G≡C) ➢ 三维构象,双螺旋结构、表面沟槽
(大沟、小沟); ➢ 大沟一侧特定序列和蛋白结合起到
调控作用; ➢ 构成DNA核苷酸数量可达到百万个以
➢ S代表沉降系数,粒子的 沉降速度与粒子的大小 成比例;
➢ rRNA3'-端有一段核苷 酸序列与mRNA的前导序 列是互补;
20
基因
基因是生命体的基本遗传单元
基因
➢ 编码区:编码遗传信息;非编码区:调控遗传 作息表达;
➢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编码区的区别,真核生物 含内含子和外显子,内含子:非编码序列;外 显子:编码序列;
上,编码的信息量也十分巨大;
10
DNA的结构
➢ B型结构:右手 螺旋,一周为 10.5个核苷酸;
➢ A型结构:右手 螺旋,一周为11 个核苷酸;
➢ Z型结构:左手 螺旋,每转一周 为12个核苷酸;
B型最常见,A型不含水溶液中,z型可能起到调控表达的作用
DNA的结构
➢ 某些病毒和细菌的DNA的结构呈环形, 进一步扭转折叠形成超螺旋;
➢ RNA种类:mRNA、tRNA、rRNA、 hnRNA、snRNA、scRNA、miRNA 核酶;
RNA的结构
➢ 2'--OH的存在,导致 RNA 分 子 的 不 稳 定 , 在碱性条件下容易断 裂;
➢ 2'--OH的存在,使得 RNA 分 子 可 以 形 成 高级结构,具有催化 活性,核酸酶、 tRNA三叶草结构;
➢ 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其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 吸收紫外线的特性,在260nm下紫外 检测器检测吸光度,解链增色效应;
DNA的结构
RNA的结构
➢ RNA和蛋白质共同负责基因的表 达和调控;
➢ 绝大部分RNA以单链形式存在, 也可形成局部的双螺旋结构;
➢ RNA的特点:结构更复杂、功能 更丰富。
mRNA
DNA模板转录而来,携带遗传信息到核糖体,指导蛋白 质合成。
tRNA
转运RNA二级结构,三叶草形 转运RNA三级结构,倒L形
tRNA
腺苷酸羟基可与氨基酸α羧基结合而携带氨基酸
rRNA
➢ 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 构成;
➢ 根据rRNA大小沉降系数 的不同,不同种类微生 物rRNA也不同;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Taq:水生嗜热菌(Thermu saquatics) Eco:大肠杆菌 Hin:流感嗜血菌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 I类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和切点不同,切断部位 不定,切割点在识别位1Kb以上。
➢ II类限制性内切酶:严格识别, 特异性切割。 ➢ III类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切割,识别部位和切点不
重组的工具酶和载体
载体
➢ Ori:代表质粒复 制起始位置;
➢ Amp:氨苄西林 抗性基因
➢ Mcs:多克隆位 点
➢ Lacz:常用标记 基因,编码的β一 半乳糖苷酶a受体;
β一半乳糖苷酶可使含有X-gal底物水解成蓝色产物
重组核酸的转化(细菌)
➢ 用CaCl2制备感受态细胞,羟基-钙磷酸复合物 粘附于细胞表面,42度热休克;
同,切割点在识别点下游10-24bp。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II型)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II型)
DNA连接酶
➢ DNA连接酶:将载 体DNA和克隆DNA 连接在一起的酶;
➢ DNA链必须是双螺 旋DNA分子一部分;
➢ T4 DNA连接酶,可 以连接平末端和黏 末端
30
载体
载体的分类: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病毒载体; 克隆载体、表达载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