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心理和功效学

职业心理和功效学


他的期望、工作范围和责任不清楚时,就会出现角色
模糊。
2 责任:对人的责任和对事的责任。
职业紧张的来源
(三)工作关系 为达到工作目的,确保工作有秩序地运行,工作人员必然
要结成不同层次的职务关系。 (四)职业经历
工作缺乏保障、担心失业、退休、过度地赞誉、过快地提 升和达到事业顶峰的挫折都可导致紧张。
职业紧张的来源
➢ 脑力作业能力与后天的学习、训练、所处的家庭与社 会环境以及营养和其他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
➢ 脑力劳动人数急剧增多 ➢ 脑力劳动的内隐性、心理性和难于观察性等特点,同
时由于工人需求能够执行多项复杂的任务,脑力劳动 作业人员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
职业心理学主要授课内容
◆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 ◆心身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 ◆职业心理健康促进
紧张相 关疾病
心理反应 情感 工作不满意
生理反应 心率 血压
高血压 冠心病 酗酒 精神问题
物理因素 噪声 热/冷
经济状况 家庭情况
社会支持 应对能力
行为反应 睡眠问题 滥用药物
职业紧张生态学模式
宏周
观边
环环
境境


系系
相 关 环 微观 境 环境 体 体系 系
紧张 效应
心理 生理 行为
有效 应对 紧张 缓解
第二节 职业心理学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职业心理学(occupational psychology)
是研究职业群体中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 互动关系。
人首先要形成动机,然后才推动相应的行为。而动机的 形成取决于社会、组织、个人的认知能力。
职业心理学(Occupational Psychology)
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1.职业接触因素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 生产性毒物 ➢ 接触毒物的心理状态:缺乏认识;正确认识;
不正确认识(过高估计危害) ➢ 中毒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失调 ➢ 接触神经性毒物可导致类精神分裂症、癔病样
发作、类燥狂-忧郁症等 生产性粉尘
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2.脑力作业
➢ 脑力劳动是劳动者以大脑神经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 劳动
职业紧张反应的表现
◆心理反应
过度紧张引起的心理变化 对工作不满、躯体不适感、疲倦感、焦虑等
◆生理反应
紧张引起的生理反应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
◆行为表现
吸烟、酗酒、等
◆精疲力竭
是个体不能应对职业紧张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常发生在多年高质量、热情、大量工作后,突然 对工作不感兴趣、工作效率下降,出现疲劳、失 眠、抑郁、胃肠功能紊乱、烦躁不安、气急、冒 险性增加等。
无效 应对 紧张 持续
健康 疾病
个体特征 个人应对紧张策略
婚姻/家庭状况 个人因素与应激源交互作用
调控因子
我国提出职业紧张主客观环境匹配模式
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紧张因素
◆个体特征 ◆职业因素
个体特征
◆A型特征 时间紧迫感 竞争性 敌对性
◆性别特征 ◆年龄 ◆学历 ◆支配感(控制感)
职业因素
◆角色特征 模糊 任务超重 任务冲突 个体价值
职业紧张的来源
组织因素
工作固有因素
紧张来源
工作关系
职业经历
组织结构和气氛
职业紧张的来源
(一)工作固有因素 1 不良的作业环境 2 轮班作业 3 工作负荷 4 新技术利用
粉尘、噪声、 异常气象条件、
毒物
职业紧张的来源
(二)组织因素
我该做什么?
1角色模糊及角色冲突:当个体对其我工该作如目何标做、?同事对
◆工作需求-控制模式 Job Demands-control(JD-C)Model 强调工作需要与劳动者自主(控制)之间的不平衡所引起的 紧张。
职业紧张与健康模式-NIOSH模式
工作/任务需求 工作负荷 自主程度
组织因素 角色需求 管理风格 职业/安全 人际关系
个性特征 资历 发展
紧张效应
生理、心理失 衡、不良行为 反应
精疲力竭症三维模式(Maslach)
情绪耗竭: 个体的情绪资源过度耗竭,表现为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体 力衰竭和疲劳。 人格解体: 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感觉外部世界陌生、不真实(现实解 体);对他人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情感解体)。 职业效能下降: 职业动机、职业热情、应对能力下降。
(五)组织结构和气氛 各种各样的管理体制,包括有效协商、工人参与工作决策,
工作安排缺乏有效协商和对工人行为限制过多等已被认为 是紧张因素。参与决策越多,工作满意感就越好,人事变 动率就越低,上下级关系越融洽,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职业紧张模式
◆人-环境相适应模式
Person-environment(P-E) Fit Model 强调主观的人(人的动机与才能)与主观的环境(感受到的 供给与要求)之间不能很好地相适应时引起的紧张。
心理紧张(psychology stress)
当个人的主观动机和愿望与客观环境提供的满足发生矛 盾;或个人素质(体力、知识、经验、技能等)与工作对该 人所提出的要求(工作负荷、复杂性)和职责等不相适应。 而个人又无力控制或更改时就会造成社会心理紧张。
心理紧张(psychology stress)
个人主观愿望 和动机
个人素质
体力、知识、 经验、技能等
客观环境提供 的满足
工作要求
工作负荷、 复杂性
紧张(stress)
是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 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 就可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紊乱。
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
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 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
是从人与职业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关系角 度研究人在职业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主要任务: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人在 劳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影响心理状态的各种主观和 客观的因素。
主要目的: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紧张与疲劳、提高职 业生命质量
职业心理学主要授课内容
◆与职业有关的心理因素 ◆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 ◆心身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 ◆职业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特征Βιβλιοθήκη 工作进度 工作重复 工作轮班 工作属性
◆人际关系 ◆组织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条件
宏观环境因素
➢ 支持性环境 工会组织、文化、作业目标、领导风格等
➢ 区域性经济与人文环境 区域经济状况、失业率、社区服务、上下班 交通等
➢ 政治法规环境 制定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人利益的文化、社会 规范、传统的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