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史Ⅰ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应充分体现史的性质,注意与专科阶段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内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因此,必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比《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内容要丰富广泛,对作品的学习要求也有其不同点,是把作品放在史和作家的创作道路中,分析评价其特点、成就和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内容为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史。
现将本课程内容的章节安排以及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1920 )“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黄遵宪等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了解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识记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识记1918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
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了解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的主要内容。
分析评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识记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了解周作人的《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
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外国文学的介绍及其影响。
识记1918年《新青年》发表“易卜生专号”。
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分析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的基本倾向是主张“为人生”的写实文学;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文学也有所介绍。
识记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林纾(琴南)。
了解林纾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代表作《致蔡鹤卿书》(或《致蔡元培书》)和影射小说《荆生》的主要内容。
识记李大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发表《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和历史意义。
了解文学革命的某些偏颇。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1927 )文学革命的发展: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各种新文学期刊的出版。
识记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时间(年、月) ,成立地点,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
简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识记创造社的成立时间(年)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
简评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
识记“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
识记新月社的成立时间(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等。
识记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
简评新月诗派关于新格律体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
识记语丝社的成立时间(年) ,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主要刊物《语丝》周刊。
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了解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未名社、莽原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狂飙社、湖畔诗社等新文学社团的主要特点。
识记未名社主要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莽原社主要成员鲁迅、高长虹,浅草社和沉钟社成员陈翔鹤、冯至,弥洒社主要成员胡山源,狂飙社主要成员高长虹,湖畔诗社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中国初期话剧运动简况。
识记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及《黑奴吁天录》的改编、演出。
了解新剧(文明戏)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
识记文学革命后提出“爱美的”(英文A mateur的音译,意谓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口号,中国话剧运动进入新阶段,产生的话剧团体有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等。
识记南国社主要成员田汉及南国社的浪漫主义倾向;识记上海戏剧协社成员欧阳予倩、洪深等。
了解新文学社团的涌现,锻炼了大批新文学作者,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潮及其他各种流派自由创造、百花竞艳的局面。
1921年至1927年的新文学思潮。
分析评价这时期新文学的多元化文学思潮的特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这时期两大文学主潮,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潮的表现,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潮的表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这时期也占有一席之地,其表现为,现实主义作家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常有现代主义成分或创作了一些具有现代主义的作品,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包括创造社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三诗人的象征诗派;这时期还出现了初期革命文学思潮,表现为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茅盾、郭沫若、鲁迅等作家对革命文学的探讨。
简析1921~1927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简析1921~1927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简析1921~1927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了解李金发的《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穆木天的《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的主要观点。
识记1923~1924年间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倡导革命文学。
简评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主张及其意义和偏颇。
本时期其他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识记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和胡适的论争:五四时期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0年代前期与胡适等的“整理国故”的论争; 20年代中期与以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识记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
识记鸳蝴派的主要活动时间,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
识记鸳蝴派主要刊物《礼拜六》,故鸳蝴派又称“礼拜六”派。
识记鸳蝴派代表作徐枕亚的《玉魂》。
识记鸳蝴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坏的支流是黑幕小说等。
识记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进行批判、抨击。
简评鸳鸯蝴蝶派。
识记本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流派学衡派和甲寅派。
识记学衡派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刊物《学衡》。
识记甲寅派主要人物章士钊,刊物《甲寅》。
了解封建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27~1937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识记1928年后期创造社(主要人物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和太阳社(主要人物蒋光慈、钱杏)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识记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两方: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
简评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
简评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简评革命文学论争的性质和收获。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在党的关怀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识记左联成立的时间(年) ,地点,左联的性质,主要刊物《北斗》、《萌芽》等,左联解散的时间(年)。
识记本时期戏剧运动从“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的发展。
识记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立。
识记中国诗歌会的成立时间( 1932年,或30年代初期)、性质、主要成员穆木天、蒲风等,会刊《新诗歌》。
简析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即《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分析评价左联的成就和贡献:促进革命文学的深入发展,密切了文学与革命的联系;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传播;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和实践;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对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清算和创作上的重要收获;青年文学作者的培育。
简评左联的错误、缺失:共产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对左联的影响,政治上的“左”倾错误,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识记被国民党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及左翼作家洪灵菲、潘漠华、应修人。
两个口号的论争。
了解“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了解鲁迅在论争中的主要意见。
了解两个口号论争的性质和收获。
第四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1927~1937 )分析评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主流及其缺失:主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缺失是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错误。
在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上,既正确体现了无产阶级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思想,又严重忽视了文学本身的特征,等等;在文学与群众的关系上,推动了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动了文学大众化的理论讨论,讨论中的某些偏颇,鲁迅对文学大众化的意见是重要理论收获,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创作实践;马恩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述帮助克服左翼文学创作的错误倾向。
简评中国诗歌会的主张和大众化诗歌创作。
识记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各流派:京派、论语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了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各流派的共同特征。
识记京派主要成员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京派主要刊物《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等。
了解京派的基本特征、基本文学倾向。
识记论语派主要人物林语堂,主要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
了解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主张和梁实秋的文学观点,左联和新月派及梁实秋的思想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