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一、20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状况20年代小说从体裁上来看,主要是短篇小说。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看,则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和“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之分。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潮流有:(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2、(“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二、问题小说20年代的人生写实派小说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的鲁迅,及在《新潮》发表小说的罗家伦、叶绍钧、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等,在《晨报》发表小说的冰心,在《每周评论》发表小说的胡适等,首开问题小说的先河。
代表作家与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许地山创作初期的问题小说,外表浪漫,骨子里写实。
1928年后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王统照:《沉思》、《微笑》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现实人生,尖锐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
但初期的问题小说大多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以冰心为代表的作家也试图用爱的哲学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但“爱”不是万能的,问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爱的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
并且问题小说的创作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虚、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五四时期是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
她的创作开始多为问题小说。
代表作中篇《海滨故人》、长篇《象牙戒指》等。
她的小说大量运用日记体、书信体和第一人称叙述,对男女情爱心理的描绘尤为成功,受中国古典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使新闻学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
初期写作探索社会问题小说,代表作《沉思》、《微笑》,多用象征手法,执着地追求“爱”与“美”。
后转向乡土文学,代表作《沉船》。
1933年出版长篇小说《山雨》。
二、乡土小说•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是指一批从乡村来到都市的“侨寓作家”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周作人在1923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
明确提出要“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充分张扬“风土的力”,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起来,周作人并充满自信地宣称道“我相信强烈的地方趣味也正是…世界的‟文学的一个重大成分。
”代表作家与作品•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天二哥》、《地之子·拜堂》•许钦文《故乡》、《父亲的花园》、《鼻涕阿二》•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菱荡》2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学史意义:1、乡土小说是2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的相对狭小的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向民众身上,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连接更形紧密。
2、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乡土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的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以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重心的刻画。
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当然,乡土作家都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一般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还未能像鲁迅那样的深邃,往往单纯地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
但作为一股潮流,一个流派,乡土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确立是有不小贡献的。
浪漫抒情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过去》《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郭沫若:《飘流三部曲》《行路难》《残春》•张资平:《冲击期化石》(新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手法。
但张的小说沉迷于写性爱与肉欲)•倪贻德:《玄武湖之秋》•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鸩绿媚》,长篇《未完成的忏悔录》•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王以仁:《孤雁》•滕固:《壁画》•庐隐:《海滨故人》•淦女士:《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胡山源:《散花寺》•陈翔鹤:《茫然》《西风吹到了枕边》•陈炜谟:《轻雾》•林如稷:《将过去》•还有许地山的小说浪漫抒情派小说的特征一是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小说常用第一人称叙事;二是散文化和诗化倾向,通过表现作家的情绪、心境来结构小说,具有情绪化和抒情性;三是注重个性主义的张扬,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化倾向,但又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时代青年的心理现实;四是在创作手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借鉴了西方小说创作的一些现代技巧,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意识流等。
这种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更新了传统的小说作法,丰富了小说的体式,以较高的美学价值,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一、冰心(1900-1999)的创作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1919年下半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两个家庭》、《去国》、《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1921年发表的《超人》成为“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掀起了“超人热”。
冰心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1、对童心、母爱、自然的真诚礼赞,是她所有创作的一个总主题。
2、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冰心初期问题小说,一方面有着鲜明强烈的时代气息,另一面“爱的哲学”的宣扬也给作品投下了感伤忧郁的印迹,风格清新、飘逸、感伤,所谓“满贮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
3、独特的语言文体。
形成了被称之为“冰心体”的文字风格,“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
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
以此观之,“冰心体”实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
二、叶绍钧(1894-1988)的创作名圣陶,江苏苏州人。
早期也写作问题小说,有《这也是一个人?》等作品。
后转向写实主义,代表作是《潘先生在难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具有拓荒价值。
叶绍钧小说的特征:1、题材上以对小市民灰色人生的关注和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审视为主。
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被称为“教育小说家”。
或讽刺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世界;或书写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探求其人性的软弱抑或灵魂的卑污。
2、格调朴实、冷隽、自然。
3、结构严谨、匀称。
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
4、语言规范、严谨、平实、纯正。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为初期新文学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许地山的创作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笔名落华生。
主要作品有《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许地山作品特点:1、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异域情趣。
2、情节上多贯穿爱情主线。
3、作品风格独特,卓然不群,具有宗教情怀,在宗教氛围中探讨女性的命运。
第三节郁达夫的创作郁达夫••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创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 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郁达夫小说里塑造了一个“零余者”人物序列形象(社会人生被侮辱的形象,孤芳自赏、郁郁寡欢的人物形象)。
•郁达夫的小说呈现出强烈的士大夫情结,有着挥之不去的传统隐逸思想。
《迟桂花》折射出作者人生跌宕中的身心疲惫和对自然纯净境界的神往,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
•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忏悔情绪。
作品整体上的呈现出一种感伤美的自然美。
•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流丽、清新的文笔。
如何看待郁达失夫小说中的色欲描写?1、小说中的色欲成分常作反判封建道德,抨击封建礼教的表现,具有挑战和宣战性质;2、作为探索人性的窗口,性的苦闷涵盖有深广的社会内容,而非官能刺激和肉欲挑逗;3、性在郁达夫小说中常有自我解剖、认识意义;性在郁小说中常是人性冲突、精神升华、灵魂超越的通道;4、性在郁小说中是一种审美呈现,具有美学和心理学价值。
故此,郁小说中性的描写并非淫靡成分,而是审美的题材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