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破11 原理图-高考地理之地理图表完全解读 (解析版)

突破11 原理图-高考地理之地理图表完全解读 (解析版)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等。

其类型多样,一般包括地理原理图、演变图、关联图、剖面图和分布模式图等。

每一幅地理示意图都有自己的“意”,即其所表达的具体的地理概念、原理、成因和规律等。

地理示意图的常见判读步骤如下。

(1)读图示,明图意。

通过读示意图的图名、图例、注记和已知的地理要素信息,判定示意图所表达的“意”。

例如通过读图名可知上图之“意”为某季节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

(2)抓关键,挖内涵。

获取图中主要地理事象的信息,抓住关键信息,挖掘其内涵,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

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要明确其包含了哪些地理事象,揭示了什么原理,地理事象与原理间有什么关联;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需要抓住图中示意的环节,明确主要地理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判读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要关注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

例如,抓住图中澳大利亚大陆北部的西北季风和低气压,可以判定此时为南半球夏季。

(3)调知识,答问题。

根据示意图揭示的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例如,可通过迁移南亚西南季风成因的知识,分析图中澳大利亚大陆北部西北季风的成因,即赤道低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之南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考向1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的判读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示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

下图为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四季日变化的平均状况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北京市冬季城市热岛强度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2.下图为北京城区与郊区一线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示意图,与上图中4—7时和12—14时情况最接近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有关部门在对北京市中心区城市热岛强度进行观测时发现,春节假期的城市热岛强度为冬季最小。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寒潮突然降临B.产业大量转移C.市区人口减少D.气候突然变化1.夏季城市与郊区普遍高温,城市热岛强度不大;冬季普遍低温,但市区供暖条件好,人为释放热量大,造成城市热岛强度最大。

读图可知,丁曲线所示城市热岛强度最大。

故选D。

2.4—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大,说明城市与郊区气温相差较大,城郊之间等压面相对起伏较大,城区近地面气温较高,为等压面下凹的低压,高空则为等压面上凸的高压,③正确;12—14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小,说明城市与郊区气温相差最小,故城郊之间等压面相对平缓,④正确。

故选B。

3.春节期间,大量务工人员回乡过年,城市人口数量减少,排放的人为热量减少,故城市热岛强度冬季最小。

故选C。

1.D 2.B 3.C判读热力环流图需要找“关系”关系1——冷热与气流升降:地面受热,气流上升;(热上升)地面冷却,气流下沉。

(冷下沉)关系2——冷热与气压:地面受热,形成低压;(热低压)地面冷却,形成高压。

(冷高压)关系3——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等压面上凸或下凹;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关系4——气压高低与风向:同一水平面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关系5——近地面与对应高空气压:近地面高压处,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低压处,高空为高压。

(2019届辽宁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1—2题。

1.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2.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答案】1.D 2.A【解析】1.图中①与③处给出了风向和风力大小情况,因湖陆风与海陆风均为局地热力环流,故可根据①处与③处风向确定②、④处气流运动状况。

图中①处风向为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如果①处风向为由陆地吹向湖泊则叫陆风),③处风向由陆地上空吹向湖泊上空,则②处为下沉气流,④处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

故选D。

2.湖陆风使陆地与湖泊上空的空气运动,进而影响区域内气温、气压及湿度,对局地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表现为增加陆地空气湿度,调节陆地气温,使气温日较差减小;城市地面硬化会加剧陆地与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加强;围湖造陆减小了湖泊面积,会减弱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减弱。

故选A。

(2019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3—5题。

3.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①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②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③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④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热力差异D.湖陆的海拔差异5.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温面图,下列正确的是A.B.C.D.【答案】3.D 4.C 5.D【解析】3.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②正确;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④正确。

故选D。

4.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

由于陆地和湖水比热容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湖水升温慢,形成高压,形成湖风;晚上,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湖水升温慢,形成低压,形成陆风,故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湖陆的热力差异。

故选C。

5.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

由于陆地和湖水比热容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等温线向高处凸出;湖水升温慢,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处凸出,高空气温变化情况与近地面一致。

故选D。

(2019届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下图为“美国盐湖城热岛效应空照图”,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和原理探究问题。

据此回答6—7题。

6.据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市区的空气温度白天小于夜晚B.市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夜晚大于白天C.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温度差夜晚大于白天D.郊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白天小于夜晚7.导致地面温度大于空气温度的主要原因是A.削弱作用导致空气温度低B.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C.保温作用导致地面温度高D.地面依靠吸收大气辐射而升温【答案】6.C 7.B【解析】6.读图可知,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表面温度、空气温度,白天空气温度波动较小,夜晚空气温度波动较大,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温度差夜晚大于白天,C正确;市区的空气温度白天略高于夜晚,A错;市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差值夜晚小于白天,B错;郊区的表面温度(地面温度)白天大于夜晚,D错。

故选C。

7.从对流层空气的热源分析,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面温度大于空气温度,B正确。

大气削弱作用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地面温度低,气温也随之降低,A错;C、D都是地面温度升高的原因,空气温度也随之升高,并非是地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的主要原因,C、D错。

故选B。

﹝2019届天津市七校(静海一中、宝坻一中、杨村一中等)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现象。

下面左图是我国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右图示意穿堂风的形成。

据此完成8—9题。

8.“穿堂风”形成的原理和右图近地面气流运动的方向是A.热力环流原理、由北向南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由南向北C.热力环流原理、由南向北D.温室效应原理、由东向西9.要使房屋背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最适宜栽植的地带性植被是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常绿阔叶林D.针阔叶混交林【答案】8.A 9.C【解析】8.由题中材料可知,因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石质地面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南侧的石质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

故选A。

9.落叶阔叶林为温带季风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植被,A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的植被,我国不存在地中海气候,B错;针阔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D错;四川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叶终年不落树冠茂密,能起到夏遮荫、冬挡风的作用,C对。

故选C。

考向2水循环原理示意图的判读(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1.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

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故选C。

2.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

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

故选A。

3.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处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

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

故选B。

1.C 2.A 3.B水循环示意图的判读1.分解循环环节,借助模式图理解利用模式图把握不同类型水循环主要环节,如下:(1)海陆间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上内循环2.结合箭头指向,判断环节名称结合图中箭头指向及箭头两端环节的名称,推断未知环节的名称,如下图中,根据箭头可判断:a为地表径流,b为下渗,c为地下径流,d为蒸腾蒸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