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的栽培及病害研究
摘要:黄精作为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补肾益精等功能,具有广泛发展前景。
本文通过对黄精的栽培、市场以及病虫害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提高黄精在栽培方面的产量和质量,增强药性,扩大市场需求,为中药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黄精叶斑病黑斑病炭疽病
1黄精简介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属百合科,又名黄芝、救穷草、九蒸九晒、老虎姜、鸡头姜、野山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性味甘、平,入脾、肾、肺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补肾益精等功能,为临床常用中药。
近年来研究发现黄精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调理人体机能等作用,在临床上可以治疗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除药用作用外,其营养价值也十分丰富。
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黄精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药材。
《中国药典》规定本品以干燥品计算,含黄精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不得少于4.0%。
图1黄精
根据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差异,黄精科分为姜形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三种。
姜形黄精的原植物多花黄精,鸡头黄精的原植物为黄精,而大黄精(又名碟形黄精)的原植物是滇黄精。
三者中以姜形黄精质量最佳。
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省等省区。
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安徽、浙江等省。
滇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
黄精的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和
保水性能优良的土壤最为适宜。
黄精的物候期可以划分为八个时期,分别为:出苗期、伸长期、展叶期、现蕾开花期、果实期、枯死期、秋发期、越冬期等。
黄精的种子具有休眠特性,千粒重约为33g,发芽适宜温度为25-27℃。
2采收与产地加工
药材的质量与采收季节有密切的联系。
采用根茎繁殖的生长2年、采用种子繁殖的生长4年后可采收,采收时间为10月中、下旬。
采收时将黄精根茎挖出,采挖时尽量深挖,勿用手拔,去掉茎叶,抖去泥沙,用清水洗净,放蒸笼内蒸10-20min,以透心为准,然后取出晾晒,边晒边揉,直至全干。
质量以块大、肥润、色黄、质润泽、断面半透明者为佳。
装运过程中避免挤压、踩踏,以防止药材受损伤。
3黄精的市场
黄精为野生中药材之一。
黄精在我国分布广泛,产区众多,从北边的内蒙到南端的广东、福建,从安徽、浙江到四川、甘肃均有产出。
资源蕴藏量颇丰,直至上世纪末供应都不是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产区野生资源一年比一年减少,如陕西渭南、河南伏牛山区、安徽宣城等地,在以前都是主产区,近两年产量已很小。
进入夏季以来,黄精市场行情渐渐平稳下来,统货33~34元(千克价,下同),佳品35~37元不等。
过去的几年,黄精的价格步步走高,从2009年的14~15元到2010年的3O多元,已达到几十年来最高价位。
夏过秋来,黄精的销售旺季到来后,行情又会如何呢?回顾黄精的过去十年,行情出现三个明显变化的时间段。
一是2004-2005年黄精的价格从7~8元升至1 l~12元;二是2007-2008年,从黄精的价格从12~13元涨至l6~17元;三是2010-2011年,价由17-18元涨至现在的30多元。
4黄精病害
4.1叶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由基部开始,叶面出现褪色斑点,后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1 cm左右,中间淡白色,边缘褐色,靠健康组织处有明显黄晕,病斑形似眼状。
病情严重时,多个病斑愈合引起叶枯死,并可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全株叶片枯死脱落。
该病病原Alternaria sp.为一种交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链格孢属。
分生孢子梗簇生,垂直,较短。
分生孢子棒形,具纵横隔膜,串珠状,暗色。
发病特点:黄精叶斑病多发生于夏秋2季。
从4—5月开始发病。
雨季发病较严重。
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
受害叶片.先从叶尖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外缘呈棕褐色、中间淡白色的病斑,从病斑向下蔓延,使叶片枯焦而死,地上部逐渐失去光合能力,造成减产;地下部得不到营养,一段时间后,可能受到叶斑病病菌浸染,开始软化、腐烂,直至绝产。
夏季施药后的黄精,秋季病害明显减轻。
4.2黑斑病
症状:染病叶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后变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枯斑,遍及全叶。
病叶枯死发黑,不脱落。
悬挂于茎秆。
染病果实病斑黑褐色,略凹陷。
病原Septoriasp.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属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生于叶面,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外露,器壁膜质暗褐色,分生孢子细长圆柱形,正直或略弯曲。
宽窄不一,无色,透明,具隔膜,多细胞,基部钝圆形,顶端较钝。
发病特点:5月底该病开始在老植株叶上发生。
7月初在新生植株上出现,7-8月该病发生较严重。
因黑斑病是从顶部向下蔓延的,但蔓延速度较慢,到7月底,发病程度较叶斑病轻。
该病还可危害果实,在幼果上形成褐色圆形病斑。
秋发植株上该病发生较轻。
4.3炭疽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果实亦可感染。
感病后叶尖、叶缘先出现病斑。
初为红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椭圆形或半圆形,黑褐色,病斑中部稍微下陷,常穿孔脱落,边缘略隆起红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散生小黑点。
病原Colletotrichum sp.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真菌。
分生孢子盘多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黑褐色,顶端不规则开裂。
刚毛2-6根,暗褐色,顶端色淡,较尖,基部较粗,正直或弯曲。
分生孢子梗分枝,具隔膜,无色。
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1.7~26.5)μm×(4.2~5.3)μm,内含油球。
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致病性测定结果,参考有关文献,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circinans(Berk.)yogi.。
发生特点:4月下旬始发,8-9月最为严重。
4.4杂草
杂草能取夺植物基本生活条件、抗病虫能力强、生长旺盛,可强烈抑制植物生长。
杂草不但与植物争夺养分、水分等,影响光合作用,降低植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图2)。
图2杂草
5 病虫害防治
目前在黄精上发现的病害主要有:叶斑病,其危害叶片,使叶片产生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多发生于夏、秋两季。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初期喷波尔多液或多菌灵。
黄精虫害主要为地老虎、脐糟等,咬食黄精幼苗及根状茎。
防治方法:用90%的敌百虫1000倍液浇灌。
6 讨论
对于黄精的栽培技术方面,栽培密度仍然是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
施肥对产量影响也较大,中耕除草效果不能忽视。
在黄精栽培过程中发现,黄精须根非常多,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黄精产地加工。
因此,如何减少须根量、提高黄精产品的折干率等仍然有待继续探讨。
另外,在进行黄精初加工的过程中发现,
黄精的洗涤、去须根、蒸煮、烘干等工艺过程中。
尚有许多技术细节有待规范.这也将成为今后黄精研究的一个方向。
对于黄精的病虫害,叶斑病为黄精的主要病害。
弄清黄精叶斑病的病原、侵染途径.有利于有的放矢进行防治。
50%退菌特、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等3种杀菌剂对黄精叶斑病进行适时茎叶喷雾的防治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黄精叶斑病的发生,可每2种交替施用或轮换施用,能减轻病害对药剂的抗性,防治效果可能会更好。
生产上可迸一步研究,扩大药剂及施用范围,以推动黄精无害化生产及中药现代化进程和中草药食用安全。
另外,还有大量的杀菌剂可能对黄精叶斑病防治效果会更好。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88.
[2]陈晔,孙晓生.黄精的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3):328-330.
[3]田启建,赵致,谷甫刚.黄精栽培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4):772-773.
[4]邓颖连.黄精引种驯化栽培研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2):57-59.
[5]毕研文,宫俊华,杨永恒.泰山黄精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280-283.
[6]张平. 泰山黄精的人工栽培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2(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