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结果。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是在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
民事法律关系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且权利义务通常是对等的和相互的。
民事法律关系大量是由民事主体自主形成的。
民事法律关系中,财产关系居多。
民事法律关系的保护措施主要为财产补偿性措施。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意义
是民法学的核心,民法总论是确定民事法律关系共同性问题的理论,民法学分论则是研究各种具体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论。
可以说民法学就是民事法律关系学。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根据民法调整对象的不同来分。
1、财产关系是指因财产的所有和财产的流转所形成的、满足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需要的民事法律关系。
如租赁关系、所有权关系、买卖关系等。
2、人身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为满足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如因人的姓名、名誉、荣誉二发生的关系等。
3、区分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的意义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根据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主体的范围不同来分类。
1、绝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权利人以外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2、相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根据权利的实现方式,可以将财产法律关系区分为物权法律关系和债权关系。
1、物权关系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不需要义务人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即可行使并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属于绝对民事法律关系。
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关系。
2、债权关系,是指权利人必须由义务人的一定行为相配合,才能行使和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属于相对民事法律关系。
3、承担责任不同
民事法律事实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消灭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指民法认可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非行为,又分事件与状态
行为
表示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包括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效力待定、可撤销行为),准民事行为(如催告和通知)
非表示,即事实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如创造活动、完成悬赏广告行为等,不法行为,如侵权行为等。
针对不同民事法律事实的不同调整方法
针对事件和事实行为采取法定主义调整方法
针对表示行为采取意定主义调整方法
民法的体系
—从法律关系角度
民事法律关系
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物权关系债的关系
所有权关系
他物权关系
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
合同关系
侵权关系
不当得利关系
无因管理关系
身份关系人格关系
配偶关系
亲子、收养
精神性人格
权
继承关系
物质性人格
权
民法总则
(人、法律行为和物)
(期间、时效)
物权法
(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法与占有)(不动产物权法和债法
(合同法、缔约过失、
不当得利法和
无因管理法)
家庭法
(结婚法、离婚法、
抚养、赡养以及
收养法等)
继承法
(法定继承、
遗嘱继承和遗赠等)
侵权法
(对物权和人格权
以及其他绝对权
提供保护)
商法中的特别法
(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
法
、海商法、破产法等)
民事权利
概念: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法力说。
通说认为民事权利的框架性概念为:权利的内容,为法律上的自由;权利的外形,为法律上之力;权利的目标,是服务于权利人特定利益的实现或维持,由法律上之力保证实现的自由。
这种自由,可以是自主决定的积极自由,如形成权;可以是免受侵扰的消极自由,如人格权;也可以二者兼具,如物权。
分类: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分类
以所体现的利益的性质分:财产权、人身权
以作用分: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以效力分为分:绝对权、相对权
以依存关系分:主权利、从权利
以权利与主体的关系分:专属权、非专属权
以是否已经取得分:既的权、期待权
以权利发生的先后及相互关系分:原权、救济权
行使:就是民事权利内容的实现。
行使方式:权利人可以实施某种事实行为来行使,也可实施某种民事行为来行使;可以由自己行使,也可授权他人行使。
保护:国家保护和自我保护
国家保护又称公力救济,指当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给予保护,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保护时,一般有三种民事诉讼请求: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形成之诉。
自我保护又称私力救济,指当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自己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其权利。
主要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
民事义务
概念:通说认为民事义务指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的法律约束手段。
分类:不同标准,不同分类
法定义务、约定义务
作为义务、不作为义务
民事责任
概念:通说认为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特征:一方当事人向它方承担的责任,并以一方当事人补偿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失为主要目的,其既有过错责任,也有无过错责任,可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
分类:不同标准,不同分类
1、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
2、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其他责任
3、有限责任、无限责任
4、单独责任、共同责任
5、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形式:主要有10种形式。
人与人在社会中的相互交往会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如买卖、借贷、邀请、恋爱、友情等,民法并不调整人与人之间所有的社会关系,而仅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民法上的基本财产关系
案例:现有甲乙二人,二人之间达成买卖约定,由甲出售书籍给乙,约定两天之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丙于次日将书盗走,阅读中不慎发生火灾,将该书烧毁。
在上述生活事实中,存在如下几种关系:
第一,甲和乙之间的合同关系。
第二,甲就其书享有所有权。
第三,丙侵害甲就该书所享有的所有权(侵权行为)。
第四,因丙的侵权行为导致书的灭失,甲无法及时履行与乙所达成的合同,此种风险究竟由谁来负担,发生何种合同责任,如何救济?
从民事法律关系出发,财产关系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归属关系,以所有权为核心,调整物的归属,作为交易的前提和后果。
法律关系表现为绝对关系,即权利人之外的所有第三人负担消极不作为的义务。
第二,债的关系,即以给付作为客体的特定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主要包括:合同关系,侵权关系,不当得利关系,无因管理关系等。
在民法中,调整物的归属关系的规范构成物权法,调整特定当事人之间的给付关系构成债法,主要包括合同法和侵权法。
(二)民法中人身关系
案例:甲和乙结婚数年之后,育有一子丙,后因感情破裂而协议离婚,甲的父母在甲结婚之前赠送他一幅古画,依据离婚协议,甲抚养其子,其决定其子采其姓,丙成年之后,决定恢复其父乙姓。
乙离婚之后与丁再婚,但未生子,乙再婚后不久死亡,生前财产由谁继承?在上述生活事实中,存在如下几种关系:
第一,甲和乙之间、乙和丁之间的婚姻关系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婚姻财产关系。
第二,甲乙和丙之间的亲子关系。
第三,甲和乙离婚之后,甲乙与丙之间的抚养关系。
第四,丙成年之前和之后决定姓名和更改姓名的权利。
第五,丙和丁对乙的财产继承关系。
从民事法律关系出发,上述案例中人身关系主要包括:
第一,婚姻关系。
第二,继承关系。
第三,亲子之间的抚养关系。
第四,姓名权,包括决定权和更改权。
在民法中,调整家庭婚姻关系的法律称之为婚姻家庭法,调整经死亡而发生的财产转移的法律为继承法,婚姻家庭法和继承法都是以一定的身份关系为基础而展开的。
调整人格利益的法律为人格权法,人格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要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
民法作为权利法,其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与权利形态相吻合,实际上,权利也都表现为一定的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