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赋得,分题赋,分到的什么题目,祢为“赋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
B.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
“暮钟时”,即傍晚时分。
C. 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
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
D. 此诗中的“帆”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帆”,两者写法是一致的,表现了诗人因李曹东去的惜别之情。
2. 诗人虽为分题赋诗,但写景抒情不流于斧凿,请结合颔联赏析“景”“情”相融的巧妙之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2.鉴赏古诗时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卢纶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
衰翁正席矜①新社,稚子齐襟读古论②。
共说年来但无事,不知何者是君恩。
[注]①矜:自尊自重。
②古论:古文《论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晴日里织布声与舂谷声交织,鸡鸣声与狗叫声响应,可见汉古村安宁祥和。
B.清流绕村,菊花遍野,紫梨林果实缀满枝头,渲染村居美丽、年成好。
C.乡邻欢聚一起,老翁端坐席首,稚子诵读声声,让人想见乡村秋社盛况。
D.诗前半描写自然风光,后半描写社会图景,描写中寓情,景情妙合。
2.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橫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①即旧台。
习池②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①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不在襄阳。
②习池:汉侍中习郁在襄阳城岘山南建养鱼池,后为襄阳名胜之一,人称习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
即诗人在羁旅途中,于深秋九月登上襄阳城四而眺望。
B.颔联与同为描绘汉江风景的句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气象相通。
C.冠盖里、章华台均为昔日繁华之所,颈联虚写,古今对比,视野宏阔。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指洛阳。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
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题①
白居易
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
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②。
傍看③应寂寞,自觉甚逍遥。
徒对盈尊④酒,兼无愁可销。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所作。
②趁朝:上朝,这里指到庭办公。
③傍看:在别人看来。
④尊:同“樽”,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老”字表明诗人做官时间很长,经受挫折之多,官场处事老道,心理已经成熟。
B.颔联描写诗人在江州司马任上,一年四季文案不多,还可以不用到庭办公,生活自由。
C.颈联通过“傍看”与“自觉”对比,突出了诗人不觉寂寞,自觉逍遥自在的生活情趣。
D.尾联表明,诗人本欲用酒来排解心中忧愁,却恍然发现,喝酒反而加重空虚寂寥之感。
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②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
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
B.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
C.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
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
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黄山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