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诗歌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

高三诗歌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

高三诗歌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2021年3月济南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①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注]①张谓,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中的“同”即为“和”,这是一首张谓为王徵君的《湘中有怀》所作的和诗。

B.梦回故土,思乡难眠,无心读书,借酒浇愁,诗人描绘出此时寄居他乡的情状。

C.颈联“不用”“偏宜”两词一否定一肯定,斡旋其间,使愁情表达更加深婉有致。

D.尾联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15.D16.张谓的诗有淡妆之美: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

请从首联或颔联中任选一联进行分析。

(6分)16.示例一:首联表面上只是客观地以洞庭秋景入题,用语平易;(2分)实际景中寓情,用意深远:(2分)用本就令人善感多怀的秋季和八月仲秋的特殊时间来表达寄身他乡的愁情;用“湘江北流”表达随眼前江水回到北方的渴望和实际无法实现的伤感。

(2分)示例二:颔联表面直抒胸臆,不事雕琢;(2分)却又时空交感,虚实结合,暗含巧思:(2分)“万里梦”从空间角度极言乡关遥遥,“五更愁”从时间角度道尽思乡愁深;“还乡”为虚梦,“为客”方为实情,虚实结合,凄凉无限。

(2分)2021年3月潍坊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陆游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15.C(“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

”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16.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

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保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6分。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2021年3月青岛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房春事二首岑参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蝶飞蜂忙的景象,表现了山房春日的勃勃生机。

B.其一的三、四两句借柳枝与山花来写风,彰显出诗人观察的细微与笔力的不凡。

C.其二的最后一句,诗人在萧条的主画面背景上添上几笔艳丽的色彩,构思精巧。

D.两首诗的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近于田园诗,迥异于岑参为人所熟知的边塞诗风。

15. D16.两首诗均写了山房春光,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简要分析。

(6分)16.①其一通过描绝浓郁的春光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或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喜悦。

②其二借梁园的萧条、颓败、寂寥之景,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2021年3月烟台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雕鹗在秋天范仲淹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暌。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①攀跻:攀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C.“群毛遁”“百鸟暌”写了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15.A(“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错。

“肯”相当于“岂肯”,意为“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16.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16.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2分)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2分)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2分)2021年3月临沂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春日五门①西望王建②百官朝下五门西,尘起春风过御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

【注】①“五门”,又称午门。

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故云。

②王建,中晚唐著名诗人。

③唐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尘起”一句既是写景,又有象征意义,为下文写唐玄宗的荒嬉张本。

B.颔联是对唐玄宗“舞马”“斗鸡”场面进行正面描写,语言庄重典雅。

C.本诗采用对比手法,将今之景与古之事进行对比,极见作者的匠心。

D.本诗是对唐玄宗荒淫享乐误国的讽刺,全诗却无一语直接表现讽刺。

15.B(“语言庄重典雅”不准确,应为口语化,生活化。

)16.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16.①第二联是虚笔叙事,这是“五门西望”而产生的遐思;后四句是实笔写景,是真实的景物描写。

先虚后实。

②尾联,“阴”和“冷凄凄”,既是写实的景语,又饱蘸着作者抚今追昔的伤痛之情,将实景和心境融合为一,景中寓情,虚实结合。

(共6分。

第①点4分,第②点2分。

)2021年3月德州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 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②每小息,杖屦③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

②床敷:安置坐具。

③杖屦:扶杖漫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透露出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小路的蜿蜒曲折,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见,动静结合,更显生机与活力。

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

15. B(“动静结合”不正确)16.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

”请结合这一评价赏析尾联用词的精妙。

(6 分)16.①“唯”,只有。

如今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几乎无人来访,知音全无,只有途经此山的鸟儿,偶尔来安慰一下自己。

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

②“遗”,赠送,留下。

运用拟人手法,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在此宁谧的氛围里,鸟儿飞过,留下一片“好音”。

明写鸟声,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2021年3月泰安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惊蛰二月节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15. 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应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16.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6分)16.①使用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1分)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1分)的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

(2分)2021年3月滨州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项判官王安石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泥滑滑:鸟鸣声。

②青衿:学子的服装。

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

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

B.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

15.C(“动静结合”错,写的都是动景。

)16.从诗中可以看出项判官是一位怎样的官员?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祝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16.(1)不贪图荣华富贵。

从“非白璧招”中,可以看出项判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之人。

(2分)(2)作者祝愿项判官保重身体,仕途顺利。

(2分)“能强饭”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努力加餐,保重身体;“华簪常得从鸡翘”写出作者祝愿项判官能够常常伴随在皇帝身边,仕途顺利。

(2分)(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2021年3月菏泽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高启①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