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

如何提高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

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

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

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意见,以供同仁参考。

一、明确选择题的基本构成任何一道历史选择题都包括三个要素,即题干、题肢和正确答案。

题干就是题目的主干部分、设问部分,它限定了答题内容、确定了答题思路和隐含了答题信息,正确答案必须以此为依据。

题肢就是选择题的备选项,一般以A、B、C、D体现,四个选项中一般要把握三个层次,即此题肢本身是否正确,此题肢是否符合题意,此题肢是否最符合题意,第三个层次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

明确了这些我们解题才会有方向,为准确解答打好基础。

二、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分析历史选择题的失分原因——对症下药。

做错选择题的“十一种表现”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匆忙答题。

【经典例题】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问题是A..二战处于反攻阶段B.美苏处于“冷战”之中C.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D.美苏争霸愈演愈烈此题要审出时间“新中国成立”,再现新中国成立时间1949年可排除A;C、D项皆是发生在20世纪50中期以后的历史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项:因美苏处于“冷战”开始于1947年。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高考历史试题中,大凡较难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在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这类选择题,高考中经常见到。

我们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课本中重要概念、关键字词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

【经典例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相互制约此题多数学生选C项加强皇权,表现出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影响认识不清。

此制度自秦朝建立到唐朝完善是适应封建的生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的发展,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善,完善指的是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制约同提高了办事效率。

正确选项D.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经典例题】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B.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C.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解析:只要了解了教材的表述“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本题就知道选A。

考生易错选D。

4、历史常识缺失【经典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解析:此题教材没有现成的表述,考的是考生的基本素养,即作为一个文科生必须具备的历史常识。

秦始皇是他自己的称谓,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是年号,故选B。

考生易错选C。

5、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经典例题】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

”这种军队组织形式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考生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它指的是汉族地主团练武装,A 与地主团练武装不符合,“将专兵”、“官兵不平等”,故B、D都不正确,应选C。

考生易错选A 或B。

6.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经典例题】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

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解析:此题三个时间1884年、1898年、1900年对应的时代特征是中法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了解了这些,就能把“民教冲突”和“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结合起来。

故选D。

考生易错选A7.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经典例题】在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泉州属于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沿海经济开放区D.内地解析:首先要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泉州属于闽南三角洲。

所以,学历史时,要注意图文并茂,本题正确答案是C。

考生易错选B。

8.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经典例题】19世纪以后,中国和西欧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共同的根本原因是:A.世界联系加强B.封建制度衰落C.工业革命的开展D.新航路开辟首先要注意题干所给时间“19世纪以后”然后分析此时西欧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革命,联系到中国的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得出结论正确选项C。

9.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能力欠缺【经典例题】从对时代发展的认识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C.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解析: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择C,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历史阶段特征是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

从题干的“时代发展”角度,本题应选择D。

10.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经典例题】促使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是:①马歇尔计划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实行。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

本题应选B。

考生易错选D。

11.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经典例题】苏联最终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A.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资本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D.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解析:主要原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指内部的、人为的因素。

以据此可排除C。

而A是根本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因素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

故正确选项是B。

考生易错选A。

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某些问题想过了头,甚至出现笔误的情况,这都是我们容易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选择题准确性的有效途径1.识破“条件陷阱”,提高审题能力历史选择题不同于材料题和问答题,其特点之一是审题即是答题。

因此,提高审题能力显得特别的重要。

审题时,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等限制条件都要看懂、审清,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条件陷阱”,造成失分。

其具体要求是: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例1】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解析:历史选择题,有时由于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较多,考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

本题题干中的限定词有“近代中国”、“制度层面”和“较早”三个。

根据“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排除A、B,根据“较早”可排除D,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正确答案是C。

2.辩别“似是而非”,增强再现能力历史试题的命题者通常针对考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及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命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掌握。

扎实的基础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掌握;其次,注意保质保量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在解题时要对题干和选项中的主干成分进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奖励和保护实业,鼓励人民举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这些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是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C、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的发展解析:本题D项是一个迷惑性较强的干扰项。

它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史实变成了“初步发展”的结论。

解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

正确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选择题的选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从属关系。

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等方面,命题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俩。

因此,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化的选项排除。

【例3】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先进分子的领导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本题比较容易错选B项。

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广泛”一词,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学生、商人等广泛参与。

选项B和C只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体。

正确答案是A。

4.谨访“变换概念”,增强理解能力历史概念是根据历史背景、存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

由于历史概念是史实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识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学科能力的强弱,近几年来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在历史概念考查中,命题者常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制造分析、判断、推理等障碍,审题中不得不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