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地产广告(上)我们这个时代的地产广告——《意》杂志采访李雪凇1、与其他消费品相比,地产广告创意空间如何?什么是地产广告创意2、在广告业内,地产广告一直被边缘化,你觉得个中原因为何?在广告界的地位3、地产广告价值所在?价值和意义4、房地产如何做“整合行销”?关于整合营销5、如何创造有效的房地产广告?地产广告之标准6、 2008年对楼市是一次考验,在市场日趋成熟的未来,地产广告方向何在?未来路7、地产广告如何规避同质化及相互抄袭以及自我抄袭?红鹤又是如何去做的?抄袭门8、推盘中,广告如何做到对销售节奏的把控? 广告与销售的合作之道在哪?广告爱销售9、广告学、广告奖、广告人与社会的关系?地产广告职业点评1、与其他消费品相比,地产广告创意空间如何?答:如果我同意这个问题的提法,那么我一定把“创意”的词义范围缩得很窄。
如果相反,则不具备讨论的必要性。
因为,“创意”是通过对人性的洞察,将已有的信息加工成为具有新形态和价值的新表达。
那么,创意的空间来自于创意人对人性洞察的深度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被服务对象。
如果将“创意”词义缩窄,坦率地讲,与其他商品相广告相比,地产广告“创意”空间比较小。
地产是很贵重的商品,是高关心度的产品,是一家老小慎重决定的结果,是比奢侈品更贵重的商品。
而且它具有保值增值的属性,所以它更像银行业、金融业。
你能看到银行的广告做得很有“创意”吗?“创意”不等于新奇刺激和博人一乐,尤其在中国,这个几千年的“反创意”社会和“反创意教育”下的人群里,“创意”如果能转换为中国人语境里的“智慧”,反而是一种高明的行销环境认知和实践前提。
房地产广告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高端人群在形式上的尊重,要将礼仪放进去,这种尊重来自于更内敛的表达、对客户心理更细微的洞察,以及对中国人“家园梦”和泥土情结的满足(国际化城市产品是另外一种情形)。
也许没有办法像快销品广告那样可以“那么创意”,因为快销品可以“试消费”,但房子不可以。
现在房地产更多以期房的形式进入市场。
人们在进行购房消费的时候,会进行大量各种各样的信息比较和判断,因为房子不能说我试住一段时间再决定购买。
所以房地产广告还要尽量降低消费者对于消费行为风险的担心。
为了让消费者在心理上能够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受足够的尊重等,那么所谓的“创意空间”就会被压缩。
2、在广告业内,地产广告一直被边缘化,你觉得个中原因为何?答:首先这句话我是不同意的。
地产广告是中国目前可见度最高的广告。
正因如此,这些广告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目前广告业的整体水平。
地产广告参与城市化进程,是居住文化和行销创新的推手,更不可能被边缘化。
我认为单说广告,没有这么必要,应该放在整体市场行销和商品链的角度去看,地产广告公司一直在承担着广告公司的名义,但却在干360度传播的活儿。
它需要有终端卖场的包装、广告、公关、DM……而“品牌”的长期价值对于某一个地产项目的作用是很低的(这是指某个房地产项目,而不是房地产企业的品牌)。
所以我觉得说房地产广告被边缘化这个问题既不恰当也没有这样重要。
而我觉得,我们每到一个城市,一下机场,首先映入眼帘的都是房地产广告,只有房地产广告是特别贴近中国国情的,反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的。
能够把中国整个国家文化的薄弱、消费者趣味单一等方面的现状呈现出来。
所以它更真实,更不精英,更主流,而不是边缘。
中国现在面临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进程是大势所趋。
在这发展的十到二十年中,房地产是主力军,所以房地产广告不应该被看作是边缘的。
我现在仍看不懂很多貌似欧洲式的广告,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谁是听众。
它们是小圈子的广告,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广告,脱离了目标消费群体的广告,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边缘化的广告。
3、地产广告价值所在?答:我刚才已经说了,地产广告是需要被重新定义的,从房地产行业兴盛以来的历史过程中,以前主要的行销方式是广告,但是这两年呈现出手段的多样性,所以地产广告公司不只是在广告的层面作业,有的公司在建筑顾问咨询方面拓展,有的会向公关活动的领域去发展,包括红鹤沟通机构也是如此,整个服务链条正在健全完善。
所以地产广告公司,不只是做广告,它要考虑到整个房地产项目的整体行销传播,里面会包含广告、公关、终端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
那么,房地产广告的价值在于通过信息的加工让房地产增值。
从这一点说来,房地产广告的价值同其他类别的广告没有本质的区别。
只是信息加工的深浅度因具体情况而运用。
如果中国的人民都失去了对居住的情感,对家园梦的想象,或者说人们对房地产消费及其理性;那么从这一天起,“地产分类信息广告”就成了地产广告唯一所需的形式。
但是即便是人均GDP在1-5万美元的港台、欧美的一手商品房,仍然可以看到创造“高感性价值”的地产广告——这是“地位的宣言,卓越的象征”。
4、房地产如何做“整合行销”?“整合行销”,这是专业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伪命题。
为何要“整合行销”?为何非要达到这个目的?这是一个方法而不是一个目的。
如果市场用单一的广告就能解决问题我们为何要“整合行销”?“整合行销”是在市场信息过大、信息渠道过多、消费人群获知信息的渠道分散的情况下,我们要会考虑打“组合拳”,并且利用网络网际的人际交往方式做到双向沟通,从而形成公司内外部、产品与消费市场之间、各个行销工具之间全面的“整合”,将这些有可能“散”的点之间的设计联系,关联度越高,就越“整合”。
在北京上海可以略谈一谈,别的城市,还是过两年再谈吧!5、如何创造有效的房地产广告?答:如何做有效的地产广告?这个命题里面要分析一下什么是“有效”,我们要为“有效”制定一个目标,如果达到目标就叫有效,如果没有达到就叫不够有效,如果完全达不到,就是失效。
所以跟我们的目标有关系。
我们的房地产广告在不同的目标下有不同的作用。
比方说,纯粹地针对消费者,你至少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你要去改变它,把你的价值对他们作诉求。
反过来讲,作为传播专业者,你需要知道产品的价值在哪里,而这些价值是对我们目标人群真正起作用的,是他们能领会的,能买帐的。
所以从大的原则讲,你是否了解产品的优点,你是否了解你的目标人群,是要对谁说,他们在想什么。
如果这两样能够把握住,你就可以做到这个目标的达成。
也许你的广告不光要满足消费者的目标,也许某一次广告需要业内对你竖起大拇指,那你就需要向业内的同行传达更为复杂的概念,从而让他们认同,这比消费者的认知层次更深。
如果对于机构投资者,给房地产商投资的投资人作价值的传达,让他们知道为何要把钱投给这个地产公司,他们想的和买房子的人肯定不一样。
所以我们所说的是,要为“有效”作定义。
进入市场前期的广告跟进入市场以后的广告,也是有差别的。
就拿进入市场前期的广告来说,持币待购和观望的客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是要用广告临门一脚,促使他们成交;还是要因时造势,引起他们的兴趣,建立他们的期待。
这都是“目标”的问题。
如果笼统地说,“有效”的标准就是促使商品达成销售(实)和创造社会影响力(虚)。
6、 2008年对楼市是一次考验,对地产广告机构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市场日趋成熟的未来,地产广告方向何在?答:我同意2008年是机遇也是挑战的观点。
因为2006和2007年可以说是“不营而销”,大势很好,大家都可以浑水摸鱼。
2008年确实是大家该拿出真东西的时候,当然我们也不能夸大广告的作用,因为大势是大前提,广告在做局部的改善。
市场观望是受政策影响,也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不得不为。
高速列车在转弯的时候不减速就容易出轨。
这对房地产行业来讲不见得是个坏事。
一个成熟的行业和企业始终要经历波峰波谷,那么在相对低谷的时候,是否能保持有信心,是否能看得更远这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低谷,我们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房地产开发商在处于波峰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们考虑社会影响力的问题,当处于低谷的时候,我们更要帮助他们考虑赚钱的问题。
这个其实和红鹤的经营理念也是吻合的,我们在大势低谷的时候,更多考虑经营的问题,在形势特别好的时候我们不能头脑发热,而要更多去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影响。
行业有起有落,在这个时候,消费者无疑也肯定存在观望的心理,那么除了等待以外我们要找到更多办法。
站在更高层面上,世界的经济也是信心的经济,因为有信心才会去消费。
当对形势失去信心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存钱,预备抵御风险。
中国改革开放来,还没有出现大的经济衰退,所以我们还没有体会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那些弊端问题。
那么,在这个阶段,地产广告具体的方向应该趋于更加理性,能够符合现在人们的消费心理。
我们除了是广告业的传播者,我们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如果社会机制是不健康的,我们在这个行业赚钱也只能是赚一时,行业和社会也是“同构”关系,房价太高对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没有好处。
市场低迷的环境可以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到对“产品营造”的投入中,增加真实的、核心价值面上的投入,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件好事情。
我们则转向对“产品价值”的传播和褒扬,而不是帮着企业向消费者施放“烟雾弹”。
7、地产广告如何规避同质化及相互抄袭以及自我抄袭?红鹤又是如何去做的?答:我并不认为地产广告的同质化比其他类别广告的同质化来的严重。
我甚至觉得地产广告还是有很多本土的好创意的。
当然,地产广告不像国际性品牌,尤其是那些高感性价值的商品。
房地产实体价值还是远远高于附加价值的,这是因为产品类别的不一样。
其他类别的商品更多地要立足于长远,所有的时间都在围绕“品牌”运作。
一个好的big idea可以延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运用。
品牌性的商品,像牙膏或者饮料,每个品类里面也就只有三到五个竞争对手,所以它们占据人们脑海中的位置排序是重要的,况且人们需要重复消费。
房地产产品的同质化是很低的,有两个因素:一是土地、二是产品(建筑产品、建筑园林产品、服务)。
即使是长成一模一样的建筑放在不同的地段上,它们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房地产的同质化低,重复消费次数更低(普通人一辈子买1-2处房产),也正因如此房地产很难形成“品牌”,“品牌”在购买因素中的干预度很低。
很多人会将地段、面积、价格等因素放在消费的首位,“品牌价值”的排序只能靠后。
所以房地产“项目营销”与“品牌”无关,所有项目生命周期都约是一、三、五年。
“品牌”的累积也只能体现在房地产企业上,不太能体现在房地产的产品上。
以上是同质化广告的背景。
房地产广告同质化抄袭的问题是大量存在的。
原因在于房地产发展是伴随全国城市化进程而进行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房地产广告服务商,但是目前没有大量的高品质的房地产广告服务商存在。
能够提供高品质服务经过五年到十年发展的大公司,全国也超不过二十家。
这样的公司对房地产的理解是很深入的,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
但是我们的国家发展进程不能等其他公司的发展,这就会出现一线城市成功的广告迅速被复制到二线城市,紧随其后三线四线也如法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