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闫祯(山东中华文化学院济南 250002)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政治的和谐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论述的关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天道公平的社会平等观念、轻令简约的为政观念、弥兵反战的和平思想,是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虽然这些思想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关键词:老子、政治和谐、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也是扎根于当代中国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有着注重建设和谐社会的悠久历史。
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 就有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社会的理念, 虽然这些理念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现代与传统的互补,《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和谐思想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对无为而治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
统治者只有小心谨慎,严肃认真,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国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百姓并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以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顺应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
若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百姓便无所适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就违背了无为而治的总体思想,那么国家离灾祸也就不远了。
这告诫了日后的执政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要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使之共存共荣,相互促进。
掌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度”,做到使统治不扰民,又能使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后世的执政者以无为之心处以无为之道。
老子以为,过分看重自己,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是一切祸患的根源,若是舍己从公,臵身度外,从顺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危害。
故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甚或做到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公的终极王道,“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
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要符合“道”。
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
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具体运用。
二、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意谓统治者不要有自己的私心、欲望,而应以老百姓的心愿、希望作为自己的意志。
这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相合,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相合。
“以百姓之心为心”,体现了以人为本,与之相对的则是“以己之心为心”。
二者之不同,显而易见,其结果更是大相径庭。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一个执政党,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执政者更当“以百姓之心为心”,“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欲建设和谐社会,政府不仅要执政为民,更需务实。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空口无凭、夸夸其谈的作风必须根绝,好高骛远、远离实际的口号绝对要不得。
人民关心的是掌握公权力的人有没有实际行动,并会对吹牛之人怀有不满情绪,以致人民可能不会配合政府行动,各扫门前雪。
所谓“圣人终不为大”,不夸口也,否则“轻诺必寡信”,人民将失去信心。
“故能成其大”,启示我们务实才能取得改革成果,才能使人民信任。
执政为民,必然要求戒私心。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夸盗。
”执政者如若私利膨胀,老子称之曰“夸盗”。
夸盗即是强盗头子,谓执政者只是一味谋取私利,就是掠夺人民财富的大盗。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四词都是不为私利扰民的意思。
无欲而民自朴,说明执政者的行为起表率作用。
欲使风俗淳,先正其身。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要成为成功的执政者,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这样虽处于人民之上却不损害人民利益,而人民就会推举他。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启示执政者不争私利才能执好政、带好头。
三、天道公平的社会平等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向我们描述了天下太平的终极理想社会模型,他说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那时的政治已经完全闷闷无为而且实已无所为,虽存而若亡,“湛兮似或存”。
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完全没有任何压力,充分享受着生命的自由和快乐,谁也不会强迫谁怎样,大家和谐平等相处而互无所求,民风淳朴,绝无诈伪,天下太平,上下无事无所事。
而不应该按照一定的主观行政立场为出发点去制定政治意识形态规范和法律,把人划分为若干种类并给以不同对待。
老子以为,真正成熟的理想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应是“道法自然”的,其表现形式应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即最高最大无上的至德是没有“德”之概念的,是没有人为强设的标准和规范的,人人平等而无分别,无善无恶,无贤无愚,无德无不德,唯有如此才是至治之道。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老子以为,人的本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人为的分别人的产物,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绝对的。
当政者人为地把本来平等的人进行有色区别和定性划分是不对的,他反对那种做法,所以批评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在他看来,人们只把合乎人为自设的美、善的标准规范的人和事物作为“美”、“善”,而把不合乎其标准规范的视为“恶”和“不善”,其实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恶”和“不善”。
老子以为真正的善政应该“方而不割”、“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诚全而归之”、“大制不割”。
最伟大的施政者应放下执政者的架子,“和其光,同其尘”,并“以百姓心为心”、“为天下混其心”,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喜好对人进行取舍、扬弃,更不能让有些人因为不合乎自己制定的法制规范而被抛弃。
执政者“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当天下人人平等时,执政者不是凌驾于人民百姓之上,而是把自己放在人民百姓之后,混然于天地之间,混迹于众人之内。
那时的天下人看待执政者,仅仅“知有之”,对他并不存在敬爱或者畏惧,“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那时的王民关系是鱼水关系,两不相害,两不相伤,平等和谐而处,是最理想的平等自由模式。
相反,人们会对他们“亲之誉之”;再者王道消而霸道成,强权政治,顺我者生而逆我者亡,人们会对他们“畏之”;再下之,霸道也不成了,盗贼之世,天下大乱,上下相害,那时的王侯,人们则对他们“侮之”了,就再也不把他们当做执政者了,只会把他们当做盗贼看待。
老子以为,只有天下人人平等了,人类社会才能出现“自化”、“自定”、“自正”、“自富”、“自朴”、“其民淳淳”的美好的政治局面,天下人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而各自为主,各自乐享太平之治。
四、轻令简约的为政观念老子坚决反对以“术”治国,自恃有“术”的人往往自以为“智”,往往自以为是“智者”,往往自矜其能,甚至自以为可以“代司杀者杀”,对百姓“以死惧之”。
这些违道的行为是不能长久的,属于“不道”,就会导致“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国家就会动乱,社会就出现“民之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腐败局面,天下人就会纷纷嚷嚷,就会“勇于敢”、“敢为”“轻死”、“不畏死”、“不畏威”、“智多”、“难治”。
以“术”治国者的最后结局一定是“不道早已”,以“身殃”、“多败”的下场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正是基于以上的规律,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执政者与民各自恃“智慧”,上下两相愚、两相伤,所以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对于老子的这些思想,可以看作是执政者对百姓的政令过多、剥夺过于频繁和严重。
在现在看来,可以理解为权力所控制的领域过多,百姓被束缚手脚,社会生活僵化而少生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依法治国,其部分内容便是限制政府行政权力的。
我们的领导人也经常强调“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一定要履行好职能,在其他如经济领域,则首先应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少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等等。
五、弥兵反战的和平思想老子还具有非常明显的反战思想,呼吁和平。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
”老子主张以慈俭立国,以仁德怀民,也表现了他对当时兼并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强烈不满,“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由此看出,老子十分厌恶战争,明确地反对战争。
这与老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火不断,不仅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扰乱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