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居卑不争,
道德经》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是以圣人欲上民, 《道德经》:"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 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天下之至柔,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坚". 道德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道德经》:"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 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 78章说 章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道德经》第78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虚怀若谷, (三)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
《道德经》:"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德经》 知不知, 不知知,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是以不病." 道德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 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道德经》:"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道德经》:"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适可而止, (四)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存之道
《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道德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 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德经》:"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 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 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二)老子生命哲学的生态学意义
生态学产生于对人类本身的生命关怀, 1,生态学产生于对人类本身的生命关怀,而 道家生命观正具有强烈的生命关怀. 道家生命观正具有强烈的生命关怀. 生态学的核心观念是其地球生态系观念, 2,生态学的核心观念是其地球生态系观念, 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整体观念, 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整体观念,这一观念正 是道家所提倡的. 是道家所提倡的. 3,生态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是认为自然物亦有 其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人类应爱护自然, 其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人类应爱护自然, 应有自然关怀, 应有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正包含着强烈的 自然关怀. 自然关怀. 道家的生态伦理学思想所包含的善待自然, 4,道家的生态伦理学思想所包含的善待自然, 爱惜万物的价值取向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 启迪,指导乃至警示意义. 启迪,指导乃至警示意义. 5,老子天人关系学说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已 受到西方很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受到西方很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四,老子的处世艺术及其 现代启示
(一)"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 反者道之动" 祸兮福所倚" 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名言: 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 老子提出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 老子提出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事物永远是 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 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 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 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 而应坚定信念. 气,而应坚定信念.
道德经》中的" 3,《 道德经》中的"德"
道德经》中的" 是指" 《道德经》中的"德"是指"道"的功用或 显现,是事物得于" 而形成的内在特质, 显现,是事物得于"道"而形成的内在特质, 是人对于" 的认识和把握. 是人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 老子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 分为"上德" 下德" 老子将" 道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 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 天地之德,自然之德; "上德":天地之德,自然之德; 下德" 人间之德,社会之德. "下德":人间之德,社会之德.
2,"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管理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人性化管理:信任部下,尊重他们的 无为而治"的人性化管理:信任部下, 无为而治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他们的工作不作过分 的干预. 的干预. 无为而治"与原则,规章,纪律相辅相成. "无为而治"与原则,规章,纪律相辅相成. 无为"管理的含义:该严则严,该宽则宽, "无为"管理的含义: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 得当,宽严适中. 得当,宽严适中.
1,《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 道德经》 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教尊其为《道德真经》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教尊其为《道德真经》, 道经》 德经》两篇, 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共81章. 章 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 《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 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 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中心范畴是" 其中" 《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 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德经》中的" 2,《道德经》中的"道" 的基本含义: "道"的基本含义:一是指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终极 根源;二是指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 根源;二是指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三是指社会人生 的基本准则. 的基本准则. 的基本特征:内涵的抽象性,特性的自然性, "道"的基本特征:内涵的抽象性,特性的自然性, 存在的永恒性,功用的广泛性. 存在的永恒性,功用的广泛性.
老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 霞
一 , 老 子 其 人 其 书
(一)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末期思想家, 春秋末期思想家,世界文 化名人, 化名人,生前曾任周王朝 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晚 年辞官隐居. 年辞官隐居.
老子》 (二)《老子》其书
(二)"无为而治"与管理 无为而治" 艺术
提倡"无为" 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提倡"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老子的 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 "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为" 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 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其基本含义是反对违 背事物的自然特性而勉强作为, 背事物的自然特性而勉强作为,强调要因顺事物的 自然规律,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自然规律,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老子的"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启示作用
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 1,"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 策略
"抓大放小":小事"无为",大事"有为". 抓大放小" 小事"无为" 大事"有为" 领导者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管向" 管事" 领导者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管向"与"管事"的 关系, 管总" 管分"的关系, 管帅" 关系,"管总"与"管分"的关系,"管帅"与 管将"以及"管兵"的关系. "管将"以及"管兵"的关系. 抓好大事则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事倍功半. 抓好大事则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事倍功半.
3,"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管理" 无为而治"提倡治"的自然化管理:因势利导,尊重现实, 无为而治"的自然化管理:因势利导,尊重现实, 顺应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顺应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 老子将管理者区分为四个层次: 太上,不知有之; 老子将管理者区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无为而治"的名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 "无为而治"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