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IV护理查房

HIV护理查房


艾滋病病毒是怎样复制的?
HIV从感染到复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帮助理解,
人为的把这一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 • • • HIV吸附靶细胞 病毒外衣溶解,核心内容物释放; 病毒DNA复制与整合 病毒成份的合成


病毒装配
成熟病毒的释放
HIV 进入细胞的机制
CD4 吸附
辅助受体结合
融合
艾滋病毒通常需要利用CD4和辅助受体才能感染靶细胞
30min 作用后不能检出感染性病毒。WHO推荐的逆转录病毒
灭活方法是100℃20min 。美国CDC 证 明干燥环境中的HIV 活 性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在干燥环境室温下,HIV的感染 性持续时间 可达 3 天以上,并 按每小时 1 个对数级 TCID50 减 少,但其RT酶活性的检出时间不超过3天。
潜伏期8-10年,时间长;
虽然有指征性疾病,但没有典型临床表现,机 会性感染是它的主要临床症状;
诊断依靠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 和人的行为有密切联系;
艾滋病病毒相对比较脆弱,易于消毒处理。
预防控制涉及到伦理、道德、性以及政策和法 律等内容。
HIV变异大、复制快:突变 --> 多样化 --> 进化---耐药---抗免疫识别---更具 有致病性---抗疫苗诱导免疫力 目前没有治愈的药物,没有用来预防的
的传染病。
11/10
艾滋病的发现
据考证,此病源于非洲,20世纪70年代有旅游者从非洲
经海地的移民传播到美国,以后传播到欧洲、亚洲以及世界
各地。 1981年6月5日美国出版的“发病率、死亡率周报”报导 美国洛杉矶5例男性同性恋者患卡氏肺囊虫肺炎,同年7月30 日又报导同性恋人群中发现26例卡波济氏肉瘤患者,这些病
一例肺部感染,既往有HIV感 染病史患者的护理查房
张君
一、查房目的、汇报病例------张君
二、疾病相关知识------李艳平
三、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梁杨琴
2/10
一、查房目的: 1、积极控制患者肺部感染的症状,咳痰症 状缓解,体温得到控制。 2、改善患者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调状态。 3、加强患者压疮护理,勤翻身,拍背,并 加强营养,积极控制原发病。
5/10
二、汇报病例:
病情分析: 1.患者既往有全血细胞减少病史,此次发病以来多次化验 血常规,仍存在全血细胞减少,需进一步明确病因。 2.化验血淀粉酶明显增高,尿淀粉酶正常,曾行腹部彩 超及CT检查,未见胰腺明显病变,不排除巨淀粉酶血症可 能。 3.化验血钠、钾、钙均偏低,诊断为电解质紊乱--低钠、 低钾、低钙血症。 4.化验白蛋白低,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5.患者高龄男性,营养状况差,全血细胞减少不排除恶 性血液病可能,现仍存在肺部感染,继发真菌感染,极有 可能出现感染加重,感染性休克、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家属表示理解。
8/10
二、汇报病例:
9/10
二、汇报病例:
10/10
三 、疾病相关知识 艾滋病的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
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通俗地讲,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免
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从而
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HIV-2:来源于Sooty Mangabey免疫缺陷病毒(SIVsm). 证据: 病毒基因组的遗传相似性; HIV-2和SIVsm 地 理分布.
艾滋病病毒是什么样的?
引起艾滋病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 艾滋病病毒。
一、
HIV的生物学特性
例的出现仅见于免疫缺陷的病人,而且很少发现。这些病例
的出现预示着另一种新的疾病开始流行。故1982年给这种新 的疾病命名为“艾滋病”。
HIV的起源
动物跨种传播 (trans-species). 从猩猩到人. HIV-1: 来源于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 证据: 病毒基因组的遗传相似性; HIV-1和SIVcpz 地 理分布. 至少发生三次传播事件形成 了HIV-1 M, N , O组. M 组病毒估计在1930s代传入人类.
HIV变异(2)
这种抗原性的变异,给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带来很大的困难: A.首先,体内自动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能完全清除
病毒,因为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总比抗原的变异慢一步,
因此,总无法将体内的病毒清除干净; B.由于抗原的多变性,目前无法生产出一种有效的疫苗 来预防艾滋病的感染。
艾滋病特点
艾滋病是一种经血、经性途径传播的传染病;
6/10
二、汇报病例:
诊疗计划: 1.请血液科、消化科会诊,协助诊治。 2.静脉补钾、补钠、补钙治疗。 3.依据痰培养结果,肺部存在真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 染,依据药敏结果,给氟康唑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抗感染 治疗,并注意监测患者肾功变化。 4.继续营养支持辅助治疗。
7/10
二、汇报病例: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①患者入院后给予1级护理、心电监护、持续吸氧,输注 氟康唑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抗感染及营养支持辅助治疗。 患者高龄男性,营养状况差,全血细胞减少不排除恶性血 液病可能,现仍存在肺部感染,继发真菌感染,极有可能 出现感染加重,感染性休克、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向 家属说明病情。②患者骶尾部、背部多处压疮,加强护理, 勤翻身,拍背,并加强营养,积极控制原发病。
每个感染细胞可产生5000个病毒颗粒,每人每天可产1010个病 毒
如无治疗,外周血病毒载量持续升高,随病程发展
艾滋病病毒是怎样传播的? 总的说,主要有三条传播途径,即
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把以上三种传播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序,结果
输入被HIV污染的血,100%被感染
共用注射器具
无保护肛门性交 无保护阴道性交 无保护口腔性交 深接吻(危险趋于0,口腔有溃疡或牙龈出血有被感染的危险)
HIV感染膜融合过程
艾滋病病毒的变异(1)
新形成的子代病毒在抗原性方面,已经与母 代病毒很不相同。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有三处
可以出现错误。完成一个复制周期,三次错误可
达10-20个氨基酸错误。在一个被感染的个体中, 病毒完成许多次的复制以后,最早感染的原始代 与新生的子代病毒,在抗原性方面,可以相差35%。
共用办公用品、劳动工具、公共交通工具、使用钞票、钱 币、医院看病、蚊虫叮咬。 所以尽管艾滋病近在我们身边,但你并非置于雷区,对 艾滋病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
蚊虫叮咬会传染HIV吗
蚊子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这可以从实验室的科学研 究结果和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两个方面证明。
实验室科学研究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否定了蚊子叮咬 会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
4/10
二、汇报病例:
查体:T36.5℃,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 性啰音,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 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2017-02-08 患者下午2:50化验室回报该患者淀粉酶 1648.5 IU/L(危急 值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3.0 × 10^9/L、血红蛋白 87 g/L、血 小板计数 62.0 × 10^9/L。尿常规: 血 2+ 、蛋白质 2+ ,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13.2 秒、国际标准化比值 1.21 、 凝血酶时间 16.7 秒、D-二聚体 1418 ng/mL,肌钙蛋白-I 0.08 ng/ml,生化:白蛋白 20.7 g/L、直接胆红素 3.8 μm ol/L、血肌酐 58.9 μmol/L、尿酸 131.0 μmol/L、钾 3.19 mmol/L、钠 133.9 mmol/L、总钙 1.80 mmol/L。HIV抗 体初筛 见确证报告 。
哪些方式不能传播艾滋病
•蚊虫叮咬不会传染HIV
•接吻不会染上HIV
•一起生活不会传播HIV
•共用马桶不会传播HIV
•握手不会传播HIV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接触中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吗?
除了前边提到的三种传播途径外,下述场合不会感染艾
滋病:
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咳嗽、打喷嚏、共用餐具、
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床单、衣被、公用电话、游泳池、
HIV 病毒形态
HIV-1 模式图
g p 1 2 0 , S U g p 4 1 , T M
p 1 7 , M A
p 2 4 , C A
p 9 , N C V p r p 6 V i f
p 1 1 , P R p 6 3 , R T p 3 2 , I N
l i p i d b i l a y e r
(一)病毒结构
•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细胞膜芽生。 • 典型的HIV病毒颗粒为球型,直径为100-140nm。 • 病毒的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有刺突,刺突上有GP120糖 蛋白,上有与宿主细胞表面CD4受体结合的部位。
• 病毒的核心由单链的核糖核酸(RNA)、逆转录酶(RT)、
核糖核酸酶H(RH)、整合酶(INT)以及结构蛋白组成。 • 核心的外面是病毒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
第一,艾滋病不能象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 等通过蚊子传播。后面这几种疾病的病原体在蚊子体内能 存活并增加数量,然后到达蚊子的唾液腺,在蚊子叮咬人 时,将含有病原体的唾液注入到人体内使人感染。但HIV 在蚊子体内不能存活,它被蚊子作为食物消化掉了。
第二,叮咬了HIV 感染者的蚊子口器上的 HIV数量远不 足以感染它叮咬的下一个人;另外,当蚊子叮咬人被打死 时,从被叮咬的皮肤创口进入人体内的 HIV数量远不足以 引起感染。 第三,蚊子在叮咬吸血时,不会将它已经吸到肚里的 血(它的食物)再反吐到被叮咬人的体内。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否定了蚊子叮咬会传播艾 滋病的可能性。从艾滋病开始流行到现在,所有已被感染 的人都是经血、性或母婴垂直渠道被感染的。并没有因为 蚊子叮咬而使世界上千万个感染者的父母、兄弟、姐妹被 感染,虽然他们大多数常年生活在一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