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城市建设史习题(DOC)

中外城市建设史习题(DOC)

城市建设1.《考工记》匠人营国制的内容,解释,意义合和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

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

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

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

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

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胡同宫殿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

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

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三朝五门制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住宅1.p各典型民居类型的特点: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徽州民居A、“四水归堂”以天井为中心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

B、设有平房多、楼上厅。

C、精美砖雕。

D、楼层面铺方砖利于放火隔音。

克家土楼A、以家族利益为核心。

B、秩序性、整体性、怀旧情结。

C、渗透风水理论。

D、防卫体系严密。

窑洞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隔音防噪冬暖夏凉、生态平衡。

缺点:潮湿、不通风、施工周期长。

2.p名词解释照壁在大门里面,座落在厢房山墙上的称照壁。

倒座四合院的前院部分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

生土建筑泛指由未经过焙烧,而仅仅经过简单加工的原状土质材料建造的建筑,包括土坯建筑、土窑洞... 生土夯筑的台墩、城墙、烽火台等。

第三章坛庙1.天坛的设计手法及成就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1.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故宫960×760.天坛1650.3×1723.2130公顷,比皇帝高,创造”天”的气氛.2. 总体布局,轴线偏东.3. 从建筑形象表现”天”.a.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的外围墙的圆形墙,祈年殿.b.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c.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d.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4. 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5. 运用了一系列象征的手法.a. 数的象征.祈年殿的柱子,檐柱12根(12时辰)金柱12根(12月)同时两者又是24节气,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为28星宿.圜丘台基的直径.上,1×9丈=9丈,中3×5丈=15丈,下3×7丈=21丈,形成三层台基.圜丘的地面铺石为,9×1,9×2,9×3……9×9.9为阳数之极.b. 几何图形的象征.内外坛墙的形式是北圆南方,体现”天圆地方”.c. 方位象征.建筑,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另牌位,版的位置.d. 色彩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蓝色)反映出天不是神圣的色彩,而是理性的光彩.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天坛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陵墓1.唐乾陵的布局特色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

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

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

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

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

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阙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

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2.名词解释木墓兆域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1.p十三陵的布局特色宗教建筑塔1.p分类我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又名“窣堵波”或“塔婆”,为梵文的音译,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

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

层数一般为单数。

用木、砖和石等材料建成。

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砖塔、河南开封佑国寺琉璃塔)、密檐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塔)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分法2)我国的古塔建筑多种多样,按结构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种。

实心塔是用砖石材料砌出的实心体,有“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四种式样,不能登临。

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眺远。

楼阁式塔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四种形式,多为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形等,层数多为单数,主要由木、砖、石、琉璃、铁等建筑材料建造。

实例: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

据明代应州志载:“木塔玲珑,即寺观志释迦塔也。

建自辽时,巨木为之,约高千仞,上下玲珑,远瞻百里。

”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创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30多年。

塔平面为八角形,直观五层六檐,其中四层是暗层,共九层、高67.31米,底层直径为30米、是我国现今仅有的最高大,最古老的重楼式木结构塔。

嵩岳寺塔是北魏宣武帝时所建,是我国最古的砖塔之一。

外部为12角密檐式。

所谓密檐,指檐与檐之间的塔身距离很短,各层檐下都不开门窗,有的只开一个小孔。

嵩岳寺塔共15层,外形呈抛物线,内部为八角,塔身四面有入口,这种形式在目前所存古塔中极少见。

塔的建筑技术很高超,虽用青砖黄泥砌成,但历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在嵩山。

妙应寺白塔现存元代藏传佛教大塔。

又称白塔。

位于北京阜成门内。

因塔身通体皆白而得名。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

当时入仕中国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曾参与设计与修筑工程。

塔高50.9米,下部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半圆突起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方形折角塔基自此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装饰性。

塔身似硕大的覆钵,上有7条铁箍环绕,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40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36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每个高1.8米,有镂空花纹,风来铃响,清脆悦耳。

华盖上为铜质小塔形宝顶,高约5米,重4吨。

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塔前增建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规模宏大,为元世祖营建大都城的重要工程之一。

明元顺元年(1457)改为今名。

神通寺塔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四门塔”。

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

塔身单层,平素无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