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频率调制、压控振荡器及锁相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压控振荡器及用它构成频率调制器的工作.
2.学习将锁相环构成调频波的解调器.
3.学习集成电路频率调制器/解调器系统的工作.
4.学习数字频移键控系统的性能及使用.
二、预习要求
1.预习压控振荡器及锁相环的原理.
2.根据图3、图6和图7、图9搞清楚压控振荡器和锁相环集成电路与外部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3.预习后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某调频系统中载波信号频率FO=95.7MHz,当加入调制信号为em=2.5sin(4π×105t)时,输出调频信号频率从Fmin=95.68MHz 到Fmax =95.72MHz变化,问频偏δ为何值?灵敏度S=?调制系数mf=?当调制信号em=0.8sin(2π×100t)时,该系统Fmin 和Fmax各为何值?
(2) 当566 VCO集成电路管脚①加直流电压V1=-5V,管脚⑧为V⑧=+5V,管脚⑤与①之间电压为V⑤①=6.4v,且C1=0.047μF(见图7)时,若要求产生振荡频率F=2KHz,R1应为何值?(提示: V⑧①=V⑧- V①).
(3) 用上题的R1 C1和V⑧①计算566 VC0的理论灵敏度S.若V⑤①=8V,将产生的振荡频率F=?若V⑤①=2.5V,则F=?
(4)用二进制“1”和“0”表示的方波时钟信号激励频移键控(FSK)调制器,画出时钟频率为10Hz时的示意输出波形图(时钟高电平为“1”,低电平为“0”).
三、实验设备及元器件
1.双踪示波器一台
2.±5V直流稳压电源一台
3.数字电压表、电流表.一台
4.函数发生器(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一台
5.频率计一台
6.实验电路板一块
四、实验电路及说明
控制电压振荡波形
压控振荡器(VCO)是输出信号频率受外加电压大小控制的振荡器,因此可作频率调制器,图1说明了此过程,图中说明当VCO输入端电压为0时,输出为载频Fc,当输入电压增减时输出信号幅度不变只是频率在载频的基础上增、减,偏离载频上下的最大频率值称为最大频偏δ.
输人变化1V时产生输出频率相对载频Fc的偏差称为灵敏度S,理想VCO输出频率变化应正比于输入幅度变化,即调制特性为直线关系。
调制系数记为mf,mf=δ/fm ,其中fm是调制信号em(即输入信号)的频率,与调幅系数不同,调频系数mf可大于1.
调频常应用于频移键控(FSK),FSK是进行二进制数据串行传输的方法,串行传输只需一根数据线传输数据,用二进制信号作调制信号,高电平为“1”,低电平为“0”,用它调制载频信号。
例如有一种标准,当调制信号为“1”,时,调频输出信号为2225Hz,当调制信号为“0”时,调频输出信号为2025Hz.即传输信号过程中以2225Hz示“l”,称为“标记”(mark);以2025Hz频率表示“0”,称为“间隔”(space).
实验用VCO为566型单片集成电路,它是变流式电容充放电压控振荡器,它的方框图及管脚排列如图2,电路如图3。
其工作原理如下:
图2中幅度鉴别器由施密特触发器构成,其正向触发电平为Vsp,反向触发电平为Vsm,当给电容C1充电使其上电压V7升至Vsp时幅度鉴别器翻转, 输出为高电平;当电容C1放电时,其上电压V7下降,降至Vsm时幅度鉴别器再次翻转,输出为低电平,从而使VA也变为低电平,用VA的高、低电平控制S1和S2两开关的闭合和断开. VA为低电平时控制S1闭合S2断开。
这时I6=I7=0,Io全部给电容C1充电,使V7上升,由于Io是恒流源,V7线性斜升,升至Vsp时VA跳变为高电平, VA高电平时控制S2闭合、S1断开,恒流源电流Io全部流入2支既即I6=Io,由于电流转发器的特性1支路电流I7=I6,所以I7=0,该电流由C1放电电流提供,因此,V7此时线性斜降,V7降至Vsm时VA 跳变为低电平.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I7及VA的波形如图4所示
图4 电容C1两端电压V7及反馈控制电压波形
图3中T1-T4组成可控电流源,电流源电流Io由电源电压V8外部输入控制电压V5及外接电阻R1确定,D2-D5及T5-T8组成电流转发器,其中D2、D3相当于图2中的开关S1,D4,D5及T8相当于图2中的开关S2,T9是以T10为电流源负载的射极跟随器,它将电容C1上的电压V7传送给T11T12等组成的幅度鉴别器,鉴别器输出信号经射随T13及内部控制电压形成电路产生电压VA去控制D2、D3及D4、D5、T8两组开关S1和S2。
.
566输出的方波及三角波的载波频率(或称中心频率)可用外加电阻R1和外加电容C1来确定(见图3及图7),其值为:
F=2(V8.1- V5.1)/(R1·C1·V8.1) (Hz)
其中R1称时基电阻,C1称时基电容,V8.1为566管脚⑧至①的电压,V5.1为管脚⑤至①的电压.由上式可知566的调制输人端V5电压增加,使输出频率降低,理论的灵敏度为控制电压变化1V引起的输出频率的偏移量.
S=-2/(R1·C1·V8.1 (Hz/V)
实验中用锁相环为565型单片集成电路,其框图及引出脚如图5,线路图如图6所示.
图6中VCO电路与566集成电路相同,T18-T25 ,T11-T18,T15-T23组成相位鉴别器,其输出电压是e1和e2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的函数,相位鉴别器输出经T26-T28组成的差分放大器放大并滤除高频成分后输出给压控振荡器.
相位鉴别器由模拟乘法器构成,它有两组输入信号,一组为外部管脚②、③输入的信号e1,其频率为F1;另一组为内部压控振荡器产生的信号e2,经④脚输出,接至⑤脚送给相位鉴频器,其频率为F2,当F1和F2差别很小时可用频率差代表两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即F1-F2的值使相位鉴别器输出一直流电压,该电压经⑦脚送至内部VCO的输人端,控制VC0,使其输出信号频率F2发生变化,这一过程不断进行直至F1=F2为止,这是称为锁相环锁定.
锁相环可用来作解调器,当e1为频率连续变化的调频信号时,相位鉴频器的输出是连续变化的电压。
其波形与产生调频信号的调制信号波形一致.
五、实验内容
l.压控振荡器实验,按图7连线
(1)观察R×C1对VCO频率的影响(其中R=R1+W1)
调W2使V5=3.5V ,改变W1用频率计观察方波输出信号频率,记录当R为最大值和最小值时的输出方波信号频率,测量Rmax和Rmin以及C1的值.计算出这两种情况下的频率与测量值进行比较.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并记录R=Rmin 方波及三角波输出波形.
注意:为避免频率计接入被测电路引起对电路工作的影响,电路中接入R3和R4两个3KΩ电阻,测量频率时在A 和B端接入频率计,另外测R本应断开元件一端进行测量,但由于R1接在电路中测量误差不大,可不断开,在E、F两点之间测量即可.测C1时,为避免测量误差,需断开I、H之间短路线在H、G两点之间的误差.
相对误差γ=(F测-F计)/F测×100%
(2)观察输入电压对输出频率的作用,
a.用直流电压控制:先调W1至W1max,然后改变W2=1K的中点电压,测当V5.1=7.6V—9.6V变化时,输出频率F的变化, V5.1每隔0.2V变化.
b.用交流电压控制:仍用R=Rmax断开原⑤脚所接C2及W2,用函数发生器给出正弦调制信号em,要求其频率为Fm=5KHz,峰—峰值为Vp-p=1V.将此信号通过图8输入电路送至566管脚⑤,用双踪示波器同时观察输入信号em和③脚的调频FM方波输出信号,并作记录.观察当输入信号幅度Vp-p和频率Fm有微小变化时,输出波形如何变化.
注意:输入信号em的Vp-p不要大于1.3V.
调制信号改用方波信号em使其Fm=1KHz,Vp-p=0.8V,用双踪示波器观测并记录em和③脚的调频FM方波输出信号.
图8 566信号输入电路
2.锁相环实验,按图9连线,用锁相环进行调频信号的解调.
(1)正弦波解调器:先调565PLL的W3使其中VCO的输出频率Fo(④脚)为50KHz,再将1、(2)b项目中函数发生器的正弦调制信号em接入566VCO的输入端,并用566的调频方波输出信号(③脚)接至565锁相环的FM输入端,调节565的W1,使R=Rmax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并记录566的输入调制信号em和565的解调输出信号.
(2)相移键控解调器:用峰一峰值Vp-p =0.8V,FM=100Hz的方波作调制信号送入调制器566,使其输出产生‘标记’和‘间隔’("mark"和"space")交替的两个频率的信号,观察调制器566的方波调制信号及解调器565的解调输出信号及比较器311的输出信号
图9 565PLL解调器实验电路.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说明接在566管脚⑥上R的作用,计算当R最大、最小时566的频率,并与实验结果比较.
2.根据实验画出566 VCO的F0=f(V5—V1)曲线,并由其斜率求出灵敏度S,计算当V5.1=8.6V时,F0为何值,并与测量值进行比较.
3.由实验1(2)b说明FM(调频)的概念,计算最大频偏δ及调制系数mf(提示:用上面求出的S进行计算).
4,计算实验2(2)中"mark"和"space"两种情况下566VCO的输出频率.
5.整理全部实验数据、波形及曲线.
6.有何收获、体会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