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永远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要让小学生写好作文,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打分制标准宜宽不宜严
我们很多教师在给学生作文评分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水平去看待小学生写的作文,这样去评判是不恰当的。
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水平去评判学生的作文。
每当学生写完一篇作文之后,都会怀有一种期待的心情等待老师的评判,看看自己的作文写得怎么样。
如果教师凭自己的水平去评判学生的作文,只给六七十分,那会让学生产生失望的心理,同时,也会使他们作文失去兴趣。
我认为作文评判应给一个“优、良、中”或者“甲、乙、丙”等,以免影响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作文指导先说后写
文章最先表现为口头创作,所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学生先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口头表达,理清思路,然后将自己讲述的内容写成文章,要求学生“怎样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从小培养他们说真话、做真事。
例如:让学生写题目为《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的作文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你最敬佩谁呀?他(她)是你的什么人?这个人的形象(外貌)有什么特征?他(她)在
哪些方面、什么事或什么话、有哪些行动值得你敬佩?你对他(她)如何评价?通过口述学生会觉得作文,并不难写,也就易产生写作
兴趣。
教师要把作文课组织得生动活泼,让学生觉得有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
上课的时候,我先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活动的名字叫“你摸我猜”,具体方法是:请同学上台,把手伸进布袋里摸一件物品,边摸边有条理地说出这件物品的形状、质地、触觉等特征。
台下同学根据摸者的介绍,迅速猜出这些物品的名称,谁猜对,这件物品就奖给谁。
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活动气氛活跃,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活动中同学们的言行、表情,有条理地说说这个有趣的活动的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随时给予肯定。
接着让学生简要地介绍一下活动前、活动后的所见、所闻、所想。
最后出示习作要求,告诉学生作文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困难,不过是用笔把自己所见到的描述出来。
三、操行评语要全面鼓励
评语能产生正面激励的作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有很多老师在写评语时指出学生的缺点较多,优点较少。
比如“主题不明、层次不清、语句不通、内容空洞”等,学生看了不明白自己的作文有哪些毛病,随手一扔,又失去兴趣了。
相反优点多或具体指出学生作文讲的不足,学生可针对性地找出自己的缺点,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四、成立作文兴趣小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一个文学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办墙报、为广播站写稿,这些都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文学兴趣小
组,在班级内形成爱好写作的良好风气。
五、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丰富作文内容,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比如:组织学生春游——写游记;演讲——写演讲稿;当小记者去采访自己的老师、同学或家长,写一些专题报道等,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多动笔的好习惯。
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就有话可写了,学生下笔就有神了。
六、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激发兴趣,从生活中收集素材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因素,它直接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一要依据作文教学的特点;二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新大纲对小学作文教育的总要求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他们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教师要注意学生特点,让他们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这有利于把握他们的心理情绪,投其所好,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一次课间时,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从操场的墙角里窜出一只老鼠来。
他高喊道:“快看,有老鼠!”于是同学们一起行动,围追堵截,因为同学们都知道老鼠是有危害的,想消灭它,最后由于老鼠跑得太快也没能把这只老鼠打死。
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仔细回味,把当时的情景记在日记里。
接着我有意安排了一次作文
训练,题目是《发生在操场里的一件事》,这时,许多学生以这件事为素材,把自己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情况写成了很生动、很具体的文章。
春天,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踪迹,让春风微微吹拂,看杨柳轻轻舞动,蜂蝶翩翩,看果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这样,一幅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就自然地摄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总之,让学生平时多留心各种事物,通过看、听、想,去粗取精,作为写作素材,装在记忆仓库里,以便作文时随时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