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的区别及优缺点
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合地考虑了各种事故现象和因素,因而比较正确,有利于各种事故的分析、预防和处理,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理论。
安全突变与流变论
事故致因的
突变模型
1995年
钱新明等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因素(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应变能力、身体素质等) 和物的因素( 工作条件、机器故障、自动化程度、保护装置等) 共同作用的结果。把人的因素H和物的因素M作为两个控制变量, 把生产能力或系统功能F作为状态参数
把事故原因完全归因于管理失误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英国的约翰. 亚当斯(JohnAdams)
对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作了补充,亚当斯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
仅对造成现场失误的管理原因进行了分析
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日本的北川彻三
诸多社会因素对伤害事故的发生和预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失效的各种因素
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他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类危险源论
2006年
田水承
第一类危险源
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事故发生的(物质性)前提,影响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
物的故障、物理性环境因素,个体人失误,侧重安全设施等物的故障、物理性环境因素。
劳伦斯模型
1974年
劳伦斯(Lawrence)
在威格里沃斯和瑟利等人的人失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金矿企业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对一般矿山企业和其它企业中比较复杂的事故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撒利模型
1977年
撒利
在执行任务时, 操作者掌握的信息可分为两部分,即与生产任务有关的主要任务的信息和使可能的危险在控制下所需的第二性任务的信息即安全信息
1926年
1939年
和
等
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局限:事故频发倾向是由个人内在因素决定,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事故遭遇倾向
明兹和
布卢姆
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认为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事故因果连锁论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复杂系统事故因果模型
1990
英国reason
任何技术失效、人误、违章都只是事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只是事故的触发器(trigger),只有当这些触发器与防御系统的能限及管理的缺陷机会重合时,才会发生事故。
在事故的所有贡献因素中,最不易觉察到、危险最大的是系统中的潜在错误,特指管理错误。
综合论
综合论
根据操作者应处理的信息的性质提出了一种新的事故致因分析方法
动态变化论
扰动起源事故理论
1972年
Benner
即“P理论”,将事故看作是由事件链中的扰动开始的,以伤害或损害为结束的过程。
认为事故的发生与否与扰动引起的变化是否处理适当有关。
变化-失误理论
1975年
W.G.John son
变化可引起人失误和物的故障,变化被看作是一种潜在的事故致因。
超出了企业安全工作的范围,考虑各个社会因素
能量转移论
能量转移论
1961年
1966年
吉布森(Gibson)
哈登(Hadden) 等
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吉布森提出,哈登引申
阐明了伤害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人失误论
威格里斯沃思模型
1972年
威格里斯沃思
人失误构成了所有类型事故的基础。把人失误定义为“人错误地或不适应地响应一个外界刺激”
危险源理论
两类危险源
理论
1995年
陈宝智
管理等因素无法用能量观点去衡量
第一类危险源
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实际工作中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作一类危险源来处理。
具有的能量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越严重:处于低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包含的危险物质的量越多,干扰人的新陈代谢越严重,其危险性越大。
把事故完全归因于人失误,未考虑“机”、“环”的因素
瑟利模型
1969年
美国的瑟利
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
瑟利模型不仅分析了危险出现、释放直至导致事故的原因,而且还为事故预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缺点:仅考虑了人的因素
1936年
美国的海因里希
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首先提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概念。
局限性:把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原因完全归因于人的缺点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美国的小弗兰克.博德(FrankBird)
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
分析了事故致因的潜在因素。
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
R.skiba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的发展过程(轨迹),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情况。事故的发生并不是简单地按照人、物两条轨迹独立地运行,呈现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
复杂系统事故因果模型
阐述事故发生机理的理论称为事故致因理论。本文对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对一些主要的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其异同,提出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本文对目前主要的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了总结,如表1。
模型类别
模型名称
提出时间
提出者
模型简介
优缺点
事故频发倾向论
事故频发倾向
1919年
英国的
事故发生的触发条件
第三类危险源
组织因素,不符合安全的组织因素(组织程序、组织文化、规则、制度等),包含组织人(不同于个体人)不安全行为、失误等。
事故发生的本质根源,是前两类尤其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深层原因,是事故发生的组织型前提。安全的组织因素可是第一类危险源中的危险物质减小其造成的后果。不良的组织因素会使上述第一类、第二类危险源进一步恶化,使事故后果扩大、严重化。
突变理论应用到系统安全中, 主要应用尖点突变模型; 解释系统连续变化过程中系统状态出现的突然变化
安全流变与突变理论
2000年
何学秋等
“安全流变与突变”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安全与危险的矛盾的运动过程。这一矛盾随时间的运动过程就决定了事物发展各个阶段的安全状态
要把影响安全的质划分出流变和突变的界限是很困难的, 因为事物的发展总保持自身的连续性, 总在一切对立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之间存在中间过渡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