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文化的现状分析与发展
组员:高杰翁志平朱佳豪郑庆丰引言:城市公共厕所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方便人们生活、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是收集、贮存和初步处理城市粪便的主要场所和设施。
除基本功能外,公厕的意义还在于其文化内涵和文明属性。
公厕的文化内涵在于它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无论对待厕所的态度、使用方式,还是建筑设计方面,都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标准,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的态度,也表明对城市建设和相关政府行为(法规、规划、市政管理等方面)的认识水平,同时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也从侧面反映公德意识。
公厕的文明属性在于它是从动态角度描述厕所观念、设施及行为方式的进步性。
从生理代谢的简陋随意场所,到兼有生理代谢、卫生整理、休息乃至于审美、商业、文化艺术等多种功能,本质上构成了人的生活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变革和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与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升与进步。
公厕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之一,体现着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很多公厕俨然成为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公厕文化;人性;发展理念;艺术设计
我国公厕文化现状
时下,在咱们中国,凡是有特色、有历史的东西都可以和文化挂上钩,比如:有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就连厕所也有人称其为厕所文化了。
在这里提厕所的字眼好象有些不雅,但厕所却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
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都首先要考虑解决人们的方便问题,无论是在飞机上、火车上还是轮船上,都备有厕所的。
就连每逢重大节日广场的群众聚会,组织者都要在周围搭起很多临时厕所。
猛一说,厕所是个小问题,细想想,实际上却是我们生活中的大问题。
不是有的城市的市长一上任,就提出要建多少多少个厕所,做为一项大工程、一项政绩来实施吗?
公共厕所乃公共场所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窗口。
体现着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们实在不能小看了。
在中国,尽管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有了新一代免冲智能化厕所,有的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多数地区的公厕为“老字号”,躲在胡同里,难解路人燃眉之急……可以看出,虽然厕所表面看似谈之不雅,但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中小城市公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三个层级:公厕数量少、排队长,排局不合理,急事不能及时解决——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卫生条件脏乱差——舒适、安全、和谐不够;设施人性化不够——尊重不足。
国外推广厕所文明
在欧洲,尤其是机场、饭店等游客繁多的区域,各国特别注重厕所形象,因为这里通常是游客对该国形成“第一印象”的地方――比如法国尼斯机场的厕所每次使用后,都有自动设备进行冲洗和消毒。
在欧洲出行不用带厕纸,所有厕所都装有免费手纸,并备有洗手液和烘干设备。
而且,不论商场、学校还是写字楼,几乎所有公厕都有专供残疾或腿脚不便者使用,墙上装有金属扶栏,坐便器也较低;女厕还有给婴儿换尿布的平台。
在一些饭店、酒店或博物馆,厕所甚至成了艺术创作、公益活动或商品广告的展示空间。
日本有句俗话:“看一家的厕所就知道这家人怎么样。
”刚到日本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朋友家的厕所:芳香四溢,坐便器上铺着垫子,脚下是松软的地毯,还有一双拖鞋;水箱上堆满了鲜花,墙上挂着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小窗也装饰过,让人心情放松。
整个空间一尘不染,便池更是擦得干净明亮。
在日本,不仅家庭厕所如此,公厕也十分干净,很少看到污迹。
某校安排小学生到当地公厕打扫卫生,当地还专门派打扫厕所的专家现场指导――日本人从小就教孩子注意如厕礼仪,比如尽量不让液体溅到外面,弄脏了要打扫干净,用后把坐便器的盖子盖上,发现厕纸没有了赶紧补充等。
韩国开展了“营造亮丽厕所事业”。
政府有关部门还修改了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可容纳1000人以上的文化场所、集会场地及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女厕便器数量应为男厕的1.5倍以上,必须为儿童、残疾人、孕妇、老人设置便器。
政府还开展了“营造清洁学校活动”,政府投资470多亿韩元为全国5700多所小学和140多所特殊学校的厕所配备清扫人员。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街头,随处可见面对墙角方便的人。
有人说印度厕所无所不在,因为大地就是露天厕所。
《印度斯坦时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公共场所随处方便已成为印度留给外国游客的最大负面印象之一。
为了解决这种尴尬,从2005年起,中央政府每年投资60亿卢比(1美元约合46卢比)发起了“普及厕所运动”,力争到2010年使每个农村家庭都有专用厕所,同时大力在城市建公厕。
但随处大小便的情况基本没有改观:一些漂亮的建筑围墙外常能看到尿渍;即使在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上,也会有人若无其事地方便,哪怕公厕就在几十米远的地方。
《印度斯坦时报》认为,民众不愿使用公厕是因为1卢比的费用,但专家指出,加强教育,促使人们转变观念才是解决之道,否则修再多厕所也没用。
设计与发展理念
解决公厕问题,最终使之发展为公共艺术领域重要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离不开以下方面的努力。
第一,科技、艺术的创新和投入。
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人性化设计和环保设计,提高公厕使用效率。
同时,艺术设计的投入将增强公厕与环境的和谐。
第二,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公德意识。
首先,用法律、教育、监督、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约束居民如厕行为。
其次,规划方案公开化,提升居民的主体地位。
第三,法律、制度和专业组织监督机构提供保障。
法律制度不仅保障商家设施对外开放,保障公厕的设施和服务标准,也能有效限制人们的不文明行为。
另外,设置专门的组织监督机构和相对稳定的年度评选奖惩机制,可以督促公厕的管理工作,改善人们用厕行为,唤起人们的公德心和文明意识。
总结
从马斯络的需求层次理论看,从层级较低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较高的尊重需求,目前中国的公厕都不能很好满足需求。
问题集中反映在公厕规划管理的人性化程度低等方面。
从另一角度,居民公德素质和如厕文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规划管理者的人性化脚步。
厕所形象转变了,而百姓素质、如厕习惯跟不上也难以维持。
公厕是反映中国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现状却不乐观。
如何将公厕革命进行
到底?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虽然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已被很多管理部门接受,但对真正的人性化理解却仍存在各种偏差。
很多政府部门的观念往往是被动式转变,就像北京兴建“涉外公厕”一样,到香港或国外的星级宾馆看一看,人家什么样,回来也照样建设卫生间。
人性化理念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设计人性化的实质就是在考虑设计问题时以人为中心来展开设计思考,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与社会的整体结合,考虑社会的发展与更为长远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产品开发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
可见,人性化包括以下核心重点“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对人真正重视,以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中心,给予理解、关爱、尊重、信任,使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把人不仅当作个体的人,还将人与群体、社会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
总之公厕艺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法律、教育、监督、媒体宣传、创新创造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与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升与进步。
公厕艺术文化将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之一,体现着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将人性与艺术完美结合,公厕艺术文化必将在公共艺术领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引发的思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公厕设计之创意文化》
3.《上海市公共厕所布局规划纲要》
4.《世界上最有创意厕所标志大集合》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