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弗森美术馆
位于纽约州西拉克斯(Syracuse)市中
心区的伊弗森美术馆(Dverson Museum of
Art)是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
品。
伊弗森美术馆以其造型着名,其建筑物本身
就是一件巨硕的雕塑品。
与其它的美术馆比
较,伊弗森美术馆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
馆,其藏品虽不少,且尚不足以造藏品来吸
引人们,势必得依速不停地举办特展或巡回
展来支持运作,所以其空间必须要能适应多变的、类型不同的展览。
再则其基地位于市中心更新区,以其规模若想成为吸引人的场所,势必要有与众不同之处。
所以贝氏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
最大的展览室是两层高、50英尺见方的雕塑庭,雕塑庭是整个美术馆的精华。
在雕塑庭西北角有一座螺旋楼梯,此楼梯雕塑味十足,螺旋楼梯是雕塑庭的中心。
螺旋楼梯是贝氏最爱的建筑元素之一,在他日后所设计的美术馆中屡屡被引用。
分析:
1 关于适应多样性展览:空间没有固定的分割,采用大面积展厅,使用可较为灵活
2 外形独特,四个高低不同的块体形成中心螺旋对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总平面图
◆基地位在纽约州西拉克斯市中心区,是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与其它的美术馆比较,伊弗森美术馆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其藏品虽不少,且尚不足以靠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得依赖不停地举办特展或巡回展来支持运作,所以其空间必须要能适应多变的类型不同的展览。
◆整个美术馆主体平面呈中心旋转对称,从外观上限定内部空间布局,同时使各体块达到统一
建筑细部
空间大小、高低、开敞与封闭形成对比破除单调
立面虚实对比以四大方盒为造型主题
高低差异(贝聿铭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
)
大块体量
榫接连接
西侧的地下礼堂在地面上凸出一个方盒,与美术馆的建筑主题形成广场,界定出入口的范围。
不同展厅高低对比,层次感很强。
内部分区明确,功能与尺度相适应
展览区与工作区分开,在人流上有很好的分流作用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建筑融于自然,体现了贝聿铭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内部分区明确,功能与尺度相适应
以大内庭为核心,四个展览室呈风车状环绕它布置,主体突出,主从分明。
展览室采取封闭式,人工采光为主,既可提供更多展示墙面,又使游客不受干扰
“井”字形的展览空间环绕内庭,人们在二楼只能看到中庭不能穿越,通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美术馆的入口广场,藉着亨利摩尔的雕塑引导标示位在西侧的地下礼堂,也像东侧的会议室与交谊室,在地面凸出一个方盒,此方盒与美术馆的建筑主体形成广场,界定出入口的范围,为美术馆塑造出极佳的户外空间。
五十英尺见方的雕塑庭贝氏从造型着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同的十个展览室。
最大的展览室是两层高,50英尺见方的雕塑庭,雕塑庭是整个美术馆的精华
自二楼楼梯平台处遥望馆内东南角由螺旋楼梯步上二楼,以一个大内庭为核心,展览室绕着内庭发展。
每个展览室彼此之间又有长短不同的天桥连接,展览室为了尽量提供展示的墙面,所以采封闭式、没有窗户的空间设计。
使人们在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中,能不受干扰地欣赏艺术品。
外部:材质及墙体
内部:螺旋楼梯展厅连接长廊屋顶及天窗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地花岗岩的碎石骨
材,外表经过锥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让地
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出挑的展览室,表现结构的力学美。
墙面混入了当地花
岗石的碎石骨料,外表经过锤击成均匀的斜向凸凹线条
肌理,这种特殊处理方式在呈现出粗犷的质感
在雕塑院西北部,有一个旋转的楼梯,是整个雕塑院的
中心。
伊弗森美术馆院长认为旋转楼梯是全馆最“夸张”
的地方。
螺旋楼梯也是贝氏最爱的建筑元素之一,在他
日后所设计的美术馆中屡屡被引用。
螺旋楼梯与展览室的空间关系当人们由一个展览室
移步至下一个展览室,行经有透明窗面的天桥时,才得
以短暂地接触到现实的外界环境,这种空间的转换体验
是贝氏最拿手、特殊的设计手法。
伊弗森美术造型主题是高低差异的四方大盒为主。
展览室以展画为主,所以以人工采光为主,被展览室包
围的雕塑庭,边缘有两道边窗,自然光从屋顶边缘洒入。
贝聿铭作品中喜欢将自然光引入到建筑物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其几何形建筑在自然光线照射下,趋于变化多端。